觸類旁通的養菊人
1993年,王國保應邀在無錫栽培菊花時,他的東家——一位臺灣客商向他提出了一個新課題——栽培無土洋香瓜。王國保說,“那位臺灣客商考察國外市場時,發現洋香瓜的售價非常高,比如在當時的日本,洋香瓜每公斤的售價就在1萬日元左右。”臺灣客商認為,如果洋香瓜的無土栽培能在國內試驗成功,應該很有市場前景。
帶著這個新命題,王國保開始了試驗。他結合自己培育菊花的經驗,把無土栽培技術靈活運用在洋香瓜的培植上,最終獲得了成功。“還記得我們摘下第一個成熟的洋香瓜時,既興奮又緊張,生怕味道不好。”王國保說,然而,結果令大家喜出望外,所有人都沒想到,無土栽培的洋香瓜特別甜,“大家切開一嘗,真是太好吃了”。說起這些,當年的甜蜜猶在王國保嘴邊。
就這樣,養菊人王國保種出了無土洋香瓜的消息不脛而走。這次成功再次引起無錫市有關領導的關注,他種的洋香瓜也成了會議招待中的“香餑餑”。“我們種植成功時,正值無錫市一次重要會議閉幕,因為很多人對它十分好奇,有關領導點名要我們的洋洋香瓜。”王國保和同事們將實驗室里結出的香瓜呈獻給與會賓客,在眾人的驚奇和贊嘆聲中,他再次為鶴壁人留下美名。
開辦“植物診所” 妙手回春
金邊虎尾蘭、米蘭、玉樹、茉莉、仙人掌……在王國保家的陽臺和客廳里,郁郁蔥蔥滿是各種花草,放眼看去,儼然一個微型植物園。“別看它們現在一個個壯實得很,來的時候可都是‘重癥病人’呢。”王國保說,他的“植物園”其實是個“住院部”,專門收治“病危”的花草植物。
“這些花草都是親戚朋友的,他們侍弄不好的時候,就送到我這兒來‘搶救’。”王國保指著一盆剛長出碧綠葉片的紅掌說,“紅掌比較名貴,也不好養,別人給我時它看起來已經死了。”
然而,王國保并不甘心,他為紅掌更換了稻糠灰當培養基質,為它澆灌自己配置的營養液,在他的悉心照料下,看似已經枯死的紅掌居然起死回生。
在王國保家,那些經他救治后重新開枝散葉的花草比比皆是。“這個巴西木、那個君子蘭來的時候都快不行了,這不現在都好了,我還給它們分了盆兒,一棵都變成三棵了。”王國保看著那些再度煥發生機的植物十分開心。
王國保說,對于植物的了解是一通百通,從培育菊花開始,他的興趣也延伸到各種花草及作物。在自家的小菜園里,不僅有蘿卜、白菜這些尋常菜,還種有板藍根、小番茄等“稀罕作物”,都長得格外好,“像這個板藍根,刨出來把根洗凈,切片煮水,治療感冒的效果可好了。”
人淡如菊 獨愛清雅‘
“秋冬時節,百花凋零,唯有菊花傲霜綻放,它的這份兒倔強和清高,讓我很是喜歡。”王國保說起自己種菊、愛菊的緣由時,對菊花的文化韻味充滿贊賞。
“不少文人雅士獨愛菊花這種傲然獨立、一身清雅的氣質。”王國保說,有一次,河南大學一位教授應邀來鶴壁市舉辦講座,會務人員把王國保培植的案頭菊擺放在了教授的講桌上。會后,當會務工作人員詢問這位教授想帶點兒什么回去作為留念時,這位教授說,自己別的什么也不要,就想要那盆案頭菊。
“他說,寧愿把種花的紫砂盆還給我,也要把菊花拿走。”王國保笑著答應了教授的請求,將那盆散發著清香的案頭菊送給了對方。
“這位教授回到開封后給我來信,說伏案之時,拿起小巧的案頭菊,聞一聞清雅的菊花香,頓時疲憊全消,精神振奮。”王國保說,真正愛菊之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感受那份愜意與輕松。
目前,王國保致力于培養精巧、雅致的案頭菊,“案頭菊要求盆徑不超過10厘米,花株精美,便于觀賞。因其小而精,所以特別難養。”王國保說,他希望能找到簡單易行的種植方法,讓案頭菊能處處綻放。
種菊之樂更在于“養”
30年來,王國保沉浸在菊花培育的樂趣中。跟他交流的人,不僅能感受到這個老人愛菊、養菊的耐心和鉆研精神,還能感受到他對于生活那份濃濃的愛。
“有人說養花最高興的時刻,就是看到花開。其實,我覺得養花最大的樂趣,在于養的過程。接觸到每個品種的菊花,甚至每一種不同的植物,我都會很仔細地研究它們的原產地在哪里,對于氣候、溫濕度、土壤以及肥料有什么具體要求,往往這種細微的差別就能決定養花的成敗。掌握每一種差別就是我在養花過程中最大的收獲和樂趣。”
30年來,王國保研究了大量相關資料,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研制出不少技術秘方。同時,他“收徒”無數,樂于將無土栽培的技術授之于人,“現在很多跟我學過的人都掌握了無土栽培的技術,他們很多人在外地都成了出名的園藝師。希望有一天,這些實用的技術能得到推廣,為大家所用,種出更好的菊花,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
除了專注于菊花培育,王國保對于鶴壁市的菊展也十分關注。“從1984年鶴壁市第一屆菊展開始到現在,咱們展出的菊花越來越漂亮。”他說,菊展不僅可以豐富市民業余生活,陶冶情操,更是一個城市園藝技術的體現。“希望今后咱市菊花種植技術能夠進一步得到重視,搞出自己的特色,讓鶴壁的菊展更上層樓。”(淇河晨報記者 徐舒帆/文 張志嵩/圖)【原標題:百花中獨愛它這份清雅——訪鶴壁市養菊高手王國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