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館設在出租房
劉永亮的地契展覽館設在淇濱區鶴翔西區一棟居民樓的出租房里。記者在這里看到,在100多平方米的房間里,泛黃的老地契按照地域和年代依次排列在墻上,展示著數百年來我國土地權制度、土地權屬變更和土地管理制度的演變歷程。
“每一張老地契都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我辦這個展覽館就是想通過與大家共同學習、交流和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地契背后的歷史。”劉永亮對記者說,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作為不同歷史時期土地買賣雙方所立的契約,這些地契讓大家看到了各個時期的土地、人口、地名、官職、印刷、書法篆刻等內容,進而反映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狀況。
劉永亮說,他向省有關部門查詢后得知,他的地契展覽館目前在全省尚屬首家,館內系統地收藏了自順治起至新中國成立后各個時期各個地方的500余張地契,這在全國也不多見。
因為工作喜歡上收藏地契
劉永亮收藏地契始于2002年,他說,收藏地契這10年來真沒少費勁,也沒少吃苦。搞收藏需要花錢,他愛上地契收藏后不得不節衣縮食。為了不影響工作,他查閱和研究資料、與專家和藏友聯絡都是在業余和休息時間進行的。截至現在,他收藏的地契最早可追溯到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最晚的出自新中國成立后的1963年。
記者看到,劉永亮展出的地契自清朝順治時起,延續至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直到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統時期,還有中華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前夕各邊區以及新中國成立后的地契。這些地契涉及的地域極為廣泛,其中有些還是用藏、維、蒙等少數民族文字書寫的。劉永亮介紹,目前除了臺灣、香港、澳門和內地的湖南省外,全國其他省、市和自治區的地契他都收集到了。
當問到他一開始收藏地契時的情況時,劉永亮說,他是一名政法干部,對地契感興趣也是由于工作原因。曾經有不少人因為歷史遺留問題打官司,不少土地糾紛官司都涉及到老地契。為了公正合理辦案,他需要對這些地契進行研究和分析,漸漸地,他對老地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而與地契收藏結下了不解之緣。
地契背后的歷史
在展覽現場,劉永亮指著一張用漢字書寫的地契對大家說,這張地契用的是漢字,不仔細看很難發現它是越南地契。他多方查閱資料,又向專家請教,才弄清了這張越南地契的背景。
其實,越南文化是以農耕華文為基礎發展而來的,追根溯源也是漢文化圈中的一部分,其最傳統的政治體系和哲學體系源于中國的儒家學說和老子學說,受中華文化影響很深,至今中越兩國人民還在過著一些相同的傳統節日。這樣說來,越南人用漢字寫地契就不難理解了。
在一張康德六年的地契前,劉永亮對大家說,這張地契是日本侵略中國的一個鐵證。1934年,在日本帝國主義的策劃下,當時的偽滿洲國改年號為康德,于是便有了康德年間的地契。
有一張洪憲元年的地契被劉永亮稱為鎮館之寶。劉永亮說,“洪憲”是袁世凱復辟稱帝時的年號,袁世凱是個短命皇帝,在位只有83天,這一時期的地契保存至今日的極少,這張以官方名義出現的地契尤其難得。
劉永亮說,他辦地契展覽館是因為曾經受到過專家的鼓勵。早在2009年,我國收藏界著名專家丘小君看到劉永亮收藏的地契后,對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希望他能在這條路上大有作為。于是,劉永亮開始著手創辦地契展覽館,并于2010年將一張珍貴的乾隆年間的地契捐贈給了市檔案館。
“通過研究和收藏地契,讓我學到了不少歷史知識,也享受到了樂趣。”劉永亮說,這些地契讓他有了“大地主”的稱號,他喜歡當這樣的“地主”,他要在這條道路上一直走下去!醭繄笥浾 陳志付 文/圖【原標題:劉永亮和他的地契展覽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