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鶴壁市古風陶藝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佩雨
王佩雨先生近影
巍巍太行山麓,愚公移山的傳說激勵了一代代有志之士,恢弘滾滾的古老黃河也孕育了兩岸數不盡的英雄豪杰。左濱黃河,右依太行,古稱黎陽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鶴壁市浚縣,這里是黃河故道,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物產豐富,人杰地靈,民間工藝有著光輝的記載,泥塑、布玩、石雕等民間工藝品早已聞名遐邇。這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發祥地之一,不僅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同樣也造就了無數的有志之士,王佩雨,鶴壁市古風陶藝有限公司總經理,就是其中的一位。近日,記者慕名采訪了他。熱情好客的王佩雨一談起古陶,就如數家珍的聊個不停。
他說,說起古陶,就不能不提浚縣的古廟會。以大伾、浮丘二山為依托而興起的古廟會,起源于北魏,成熟于唐代,盛行于明清,并一直沿襲至今。一年一度的古廟會,從正月初一持續到二月初二,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影響之廣、內容之豐富,實屬國內罕見,被稱為華北第一古廟會。古廟會為各種民間文化藝術的繁榮搭建了舞臺,也成為各種民間工藝品的集散地,泥咕咕、石雕、木雕、竹木玩具、布老虎、剪紙等民間的工藝品, 琳瑯滿目,隨處可見。浚縣黃河古陶,也是其中的一種。
浚縣陶器可謂源遠流長。早在6000多年前,這里就出土了大量精湛的古代陶器,現在還保存有完整的制陶作坊。經考古學家認定,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商代文化遺址,僅浚縣保存完整的制陶作坊就達11處之多。據有關史料記載,商代這里制作的鼎、尊等器皿曾作為貢品選送皇宮。
在談到他個人時,很謙虛,始終不愿意談什么,他說,成績是大家干出來的,榮譽是也是大家的,記者還是從公司其他人那里了解了他建古風陶藝廠艱難的經歷。
為弘揚民族文化遺產,繼承古老的陶文化,1993年,王佩雨,在大伾、浮丘二山的腳下建起了古風陶藝廠。從此,喧囂打破了這片古老土地的寂靜,王佩雨這位對藝術有著執著追求的血氣青年,走上了一條充滿風雨和泥濘的艱辛之路,一步步走進了陶藝事業的殿堂。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 通往藝術殿堂之路是不平坦的。王佩雨,為了陶藝事業,他和技術人員不知熬過了多少不眠之夜。剛開始,陶器出爐了,卻并非想像的那一種,一爐十個能成一個就算不錯了,困難并沒有把他們嚇倒,他把困難當作跨越的欄桿,他們只好從頭再來、再燒。王佩雨,生就一股犟勁!一急,他和技術人員干脆把家搬到了窯上,發誓不成功決不回家。,就這樣,歷經一次又一次試驗,半年之后,王佩雨他們終于成功地研制出仿古陶、現代陶十幾個系列、上百個品種。
由于古風陶器選用特殊陶土做原料,整個生產過程全部為手工工藝,比刺繡工藝還要精細,稍不留意,就會前功盡棄。難怪有人說,走進古風陶藝廠的展覽廳,就好似走進了陶藝王國。那一尊尊古樸典雅、質地細膩、紋理清晰、色澤柔和的陶藝精品令人贊不絕口。能喚起人對泥土的無限眷戀,把自己帶入原始的審美境界之中。因此,古風陶器產品一問世,就受到了眾多行家的追捧和青睞。

王佩雨,是一個有追求和上進的人。對他的古風陶器并不滿足。根據市場大量信息反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陶器需求的品位也越來越高。于是,王佩雨不顧身體的不適,拖著病體,率技術骨干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訪名家,向藝術院校的專家請教。他的誠意和對古陶藝術的追求,深深地打動了藝術院校的專家,杭州美院的教授當即答應做古風陶藝公司的美術指導。河南大學青年教授肖紅也為王經理的精神所感動,毅然擔當起藝術顧問。有了名家指點,古風陶藝公司生產的古風陶器更令同行業的行家刮目相看。他們全面繼承傳統古陶手工工藝技法,在沿用線刻、繪畫、淺刻等基礎上,大膽使用浮雕,高浮雕,浮雕鏤空等新技法,在穩定的仿古陶藝基礎上,創作出了有現代韻味的新品種“黃河古風”牌黃河古陶。研制出瓶、罐、鼎、尊、鬲、豆、煙缸、壁掛、現代陶藝等幾十個一系列新的品種。色澤上成功地突破了陶界傳統三色(即紅灰黑),運用高科技技術培燒出了橘黃、石青、仿青銅、石褐、娟黃等顏色。并生產出高度為1米、1.5米、1.8米、2米、2.5米的特大陶瓶和超大型陶瓶。尤其是制作的高度為150公分至260公分深的浮雕超型巨瓶,在陶藝界尚屬首創!特大陶瓶的問世,再次引起全國陶藝界的關注,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廣州等大城市的工藝品市場紛紛前來訂貨,一些外國客商也慕名求購。一位德國客人看到古風陶藝廠的產品后,連稱古風陶藝“OK”。古風陶器倍受受國內外政企界名流青睞,藝術界朋友爭相收藏,曾作為國禮贈送泰國總理他信及德國大使。中央電視臺在一、二、三套節目中以《河南浚縣古風陶藝大放異彩》為題作了專題報道,并在第四套節目《鄉音》欄目中,向***僑胞作了詳盡介紹。

黃河古陶以獨具的魅力、厚重的歷史文化、豐厚的文化底蘊、精美的手工雕刻工藝,焙燒出的藝術珍品暢響全國各地,也引起了首都國家博物館的關注。首都博物館館長張萍對黃河古陶精美的手工雕刻工藝、火與土鑄造的藝術、鬼斧神工這一藝術珍品很感興趣。為填補欠缺文物,張萍館長親自帶隊,去年10月,篩選考察全國60余家復制企業后,決定由鶴壁市古風陶藝有限公司量身定做,復制古代文物。專程攜帶圖紙到該公司量身定做,復制古代文物。這次制作的“文物”共8個品種,分別是西周時期的伯作禹,商代的丙簋,戰國時期的龍紋獸面銜環簋、羽紋曾獸銜環壺、回紋環耳豆,清代的纏枝蕃蓮、雙耳鹿頭尊、繩紋壺、三犧尊等共計320件。該公司的技術人員經過近兩個月的潛心研制,終于按標準成功復制了上述文物。
歲末年初,鶴壁市古風陶藝有限公司的320件陶藝產品被搬上開往北京的專車,它們就要“住”進首都博物館這個新家。王佩雨此時無法按奈內心激動的心情,好象送別養育多年的孩子,心頭泛起了一陣陣酸楚。
辛勤的汗水,換來豐碩的收獲。如今的鶴壁市古風陶藝有限公司已是碩果累累。其產品已有幾十個系列, 400余個品種。產品也覆蓋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地區,并部分銷往國外。多次受到國家、省、市、縣領導的贊揚,現河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原鶴壁市委書記)李新民親筆題詞以“黃河古陶,源遠流長”以予鼓勵。在國內外多次榮獲多種獎項, 1994 年被省旅游局指定為省旅游產品定點生產企業。1999年被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聯合授予德國河南文化展特等獎。 2005年8月產品榮獲省首屆民間藝術節金獎。2006年被省文化廳授予省知名文化產品。
古風陶藝公司出名了,但王佩雨總經理深感到肩上的壓力更大了。他深知,弘揚民族文化遺產,繼承古老的陶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任重而道遠。自己才剛剛邁出第一步,要想使古老的陶文化發揚光大,還需要付出更多更多的汗水,還要走很長很長的艱辛的路。但王佩雨與黃河古陶已結下不解之緣,對于未來他充滿了希望,他欣賞黃河古陶歷經火與土的鑄煉的剛毅性格,用一種最樸實和厚重的沉默見證歷史,品味華夏五千年的文明。他默愿:黃河文化長盛不衰,華夏文明亙古不斷!【原標題:巍巍太行山麓 悠悠河南浚縣古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