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淺予《青春》原作收藏在浙江桐廬的藝術館里。(金先生提供)
一些畫店出售范曾畫作的復制品。
書畫店工作人員向顧客展示所售的字畫作品。
有些仿制品的精度較高,有時連行家都難以辨別。
國畫家葉淺予的代表作《青春》原作一直掛在浙江桐廬的藝術館里展出,可是偽作卻出現在千里之外京城的拍賣會上,葉淺予的家人要求撤拍,拍賣公司卻未予理睬。假書畫屢屢混入拍賣會,是日漸火爆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亂象的代表。假書畫從何而來,又為何難以禁止,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調查。
事件:拍賣會知假賣假 真跡掛在藝術館假畫進了拍賣會
金先生是葉淺予先生的外孫,11月初,他意外看到一個拍賣會的拍賣圖錄上,有外公的多幅作品,有的畫金先生也未見過,但是其中一幅名為《青春》的水墨畫,金先生看后大吃一驚,“這幅畫是外公的代表作,一直收藏在浙江的葉淺予藝術館里,怎么會出現在北京的拍賣會上?”金先生立即致電葉淺予藝術館,詢問作品的下落,館方很快將拍攝的畫作掛在展館里的照片發來,讓金先生放心。
“畫還掛在館里,那這幅畫必然是假的。”放下心來的金先生立即和拍賣公司聯系,表明身份告知是假畫,要求拍賣公司撤拍,但拍賣公司對此未置可否。拍賣當天,金先生的弟弟趕到現場,發現《青春》還在拍賣名錄之列,并按照原計劃進行了拍賣,最終拍出了3.5萬元的價格。
“我已告知拍賣公司畫是假的,可他們還是‘知假賣假’。”金先生說,這個價格明顯低于市場價,讓他懷疑賣家是用假畫冒充真品,低價銷售牟利。在拍賣結束后五天,記者和金先生一同來到位于城南大道的拍賣公司,公司的負責人孟先生接待了金先生。孟先生稱,畫并沒有拍賣成功,公司和畫主約定保留價是十幾萬,但最終沒有達到保留價,畫主不愿虧出。“畫已經退還給對方了,是位在濟南的生意人,他也是花了高價買來的。”孟先生說,畫主不認為自己的畫是假的,也不承認畫是假的。
高仿假畫泛濫拍賣公司也暈乎
“我們也沒看出來是假的,不存在知假賣假。”孟先生說,拍賣前接到金先生的電話后,他找來幾個收藏界的朋友,一同對拍品研究了半天,沒看出是假畫,于是次日還是決定按計劃拍賣。“有人懷疑有問題,但是也不確定,誰也沒見過原作,心想也可能是葉老的學生臨摹過的。”金先生隨即將帶著的一幅畫拿出來向孟先生展示,“是不是這幅畫?”孟先生展開畫一看,“就是這幅,怎么一模一樣?”
金先生說,《青春》作為外公的代表作,母親在1997年請榮寶齋用木板水印技術做過20幅復制品用于饋贈,原作放在葉淺予藝術館中收藏,而復制品除了家人手中持有外,很多都贈送給他人。“拍品說不定就是當年的復制品之一。”金先生說,他在預展時看過拍品,與他手中的復制品相差無幾。孟先生作為拍賣行的負責人,不禁也對拍品的來歷有所懷疑,“看起來就是原裱原畫,紙都發黃了,看起來有20年的歷史了。”但這在金先生看來,正是有人故意做舊冒充真跡的證據。金先生提供原作的照片并指出,原作裝裱與拍品完全不同,而且還另有葉淺予的題款,拍品在看過原作的人面前原形畢露。
孟先生說,在他告知畫主畫有問題時,對方也很惱火,說自己買了好幾年了,畫怎么可能是印的,“玩不深的人,看這個也不懂。”孟先生說,“復制品現在太多了,我們做拍賣會時,也常有印刷品混進來,讓人防不勝防。”金先生認為,作為一個專業的拍賣公司,如果連這些批量生產的復制品都分辨不出,那么既無法保證購買者的利益,也擾亂了市場。
探訪:假畫到底出自何處?美術老師臨摹名家畫作
復制品冒充真跡,這讓孟先生等業內人士也頭疼,越來越多的復制品又是從何而來?“想買便宜的假畫,首選琉璃廠。”按照業內人士的指引,記者近日前往琉璃廠一探究竟。剛從琉璃廠公交車站下車,就有一名男子湊了上來,“買畫嗎?范增、李可染的畫都有。”男子隨即引領記者鉆進琉璃廠西街,七拐八拐進了一條小胡同,步行百余米后,推開了一間小門臉的門,門上掛著的牌子顯示是一家繪畫工作室。
屋里賣的是文房四寶,但男子并未讓記者停留,和店里的伙計打過招呼后,男子帶記者穿過外屋,進了小院鉆進另外一個小屋里,交由老板向記者介紹。“想看誰的畫?”老板說著就拿出了一個畫折,上面是一幅范曾作品的照片和規格等簡要介紹,老板將折疊的宣紙打開,上面的畫和畫折上的介紹一致。“這都是我們請師傅臨摹的,出自美術院校老師之手。”老板說,他們根據各自的特點模仿相應的名家大師,能做到神似,“完全一樣不可能,和創作時的狀態有關,但一般人看不出來。”這幅一尺左右的畫,老板開價800元,但價格還可以商量。
男子提供的圖冊顯示,包括齊白石、吳冠中等知名近現代畫家的畫基本都有復制品,“誰的市場火,我們就做誰的。”老板表示,如果顧客點名要哪位名家的畫,他可以根據情況找老師臨摹,“如果老師覺得風格不符,也可能無法接活兒,畫得不像你也不可能要。”老板稱,如果不是行家,難以分辨真假。
記者離開時,在琉璃廠西街的商販看到記者剛從一家賣畫的商戶家走出,紛紛圍上來詢問是否需要買名家字畫。一個“小個子”湊到記者身邊表示,他還可以提供鑒定證書以及帶有畫家本人贈畫的照片,“絕對能把外行唬住。”
高科技復印批量生產
琉璃廠的假畫大多是請畫師臨摹的,能唬住外行,但對書畫有一定研究的人來說,就不一定能蒙混過關了。不過,近年出現的高仿真印刷品混入收藏品市場,讓行家里手也頭疼不已。
同樣在琉璃廠附近,就可以找到提供高仿真書畫的公司。一家圖文設計部里,展示著很多名家作品,與人工多仿制近現代畫家的作品不同的是,這些用電腦打印技術仿制的書畫,涵蓋各個時期。這家店的經理告訴記者,設計部可以提供定制服務,只要提供書畫原大的掃描件或是原件由他們掃描,隨后通過電腦制作,打印機微噴出高仿真的書畫,“細節的效果很好,基本和原作是一樣的。”高科技的價格相比人工還要便宜,復制一平方米的書畫收費300元,量大還可以優惠。
在美術館附近的一家畫廊里,有很多吳冠中、黃苗子等名家的書畫作品,畫廊銷售人員表示,這些都是版畫和裝飾畫,并非是真跡。這些畫中,有售價不到5000元的,也有動輒20萬元左右的,記者查詢了解到,吳冠中《遺忘的雪》在十多年前拍出的價格是99萬元左右,而在畫廊中銷售的版畫價格也高達18萬元,遠非一般復制品的價格可比擬。
銷售人員介紹,珂羅版復制的裝飾畫價格較為便宜,一般限量復制500幅,而售價較貴的絲網版畫限量復制99幅,上有吳冠中的簽名,屬于國際上認可的版畫作品,因此價格比較貴。其中一部分真跡由畫廊收藏,并不對外出售。記者從業內人士處了解到,此類版畫雖然是復制品,其目的是為了傳播藝術,并非為了作假。但有不少版畫被別有用心的人購買后冒充真跡,由于其仿制精度很高,有時連行家都難以辨別,成為行騙的幫兇。
藝術品鑒賞專家、《百家講壇》主講人呂立新
師說:藝術品市場亂象 假裝著錄作品騙下家
藝術品鑒賞專家、《百家講壇》主講人呂立新(右圖)表示,葉淺予作為大師,作品的市場價與其他畫家相比一直不溫不火,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場上的假畫很多,很多人不敢買。“拍賣會知假賣假,早已不是秘密。”呂立新說,曾有人從拍賣會買回三張名畫,還帶有鑒定證書,可后來發現畫是假的,但時間久遠,無法和拍賣公司商量退畫。最終,拍賣公司給出了折中方案,由拍賣公司再次進行拍賣,賣價比買時便宜了幾十萬元,假畫又被賣到了新的買家手中,無人去拆穿其中的奧妙。
造假者為了將假畫包裝成真品,采取的各種手段可謂費盡心機。有一次,一位外地的朋友來京找呂立新鑒定一幅李可染的畫,呂立新看過畫之后覺得畫是假的,但這位朋友拿出一本泛黃的1978年出版的《美術》月刊,上面有這幅畫的介紹,配發的照片和呂立新手中的畫一模一樣。
這位朋友說,買畫時賣家給他看了《美術》月刊,讓他相信畫是真跡。在收藏圈里,這些在刊物上或是畫集中有記載的作品,都被稱作著錄作品,對于確定作品真偽有很大幫助,不少收藏者都認為著錄作品都是能夠保真的。呂立新說,他后來托人去找當年的這本《美術》月刊,當他看到時驚訝地發現,當年的刊物里根本沒有李可染這幅畫的介紹,賣家提供的月刊都是假冒的,目的正是要騙取買家的信任。
“現在只要肯花錢,去出版社出本畫集并不難。”呂立新說,這類事情在近年來屢屢出現,著錄作品也逐漸褪去了保真的光環。
胡說的專家有錢賺
呂立新說,出現這種現象正是因為藝術品鑒定缺乏有公信力的機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大家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而權威機構應該是公正中立有信譽的第三方機構。
而在實踐中,甚至畫家本人的鑒定意見,有的都難以采信。“有的畫家早期的作品不夠好,成名后他就予以否認,一般的規律是,畫家只會把真的說成假的,不會把假的說成真的。”
畫家的意見不夠公正,一些著名鑒賞家的話也不能相信。“嚴謹的專家沒飯吃,胡說的專家有錢賺。”呂立新說,曾有香港富商請一位知名鑒賞家到香港游玩,臨走前請鑒賞家鑒定一幅畫,隨從看了都發覺是假畫,但鑒賞家制止了隨從,笑呵呵地鑒定為真,事后隨從疑惑不解,鑒賞家一語道破原因:人家花錢請咱們吃喝玩樂,他今后也不準備出售這幅畫,說真又有何妨?在場面上由于種種原因,專家不說真話,讓去偽存真的難度更大。
相關法規尚在完善中
呂立新說,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亂象與現有的法律法規不健全有關。《拍賣法》是規范拍賣行業的法律,而藝術品拍賣作為其中重要的一個分支,存在自己的特點,而《拍賣法》規定拍賣不保真,對于藝術品拍賣來說是一個漏洞,“詐騙50萬元是重罪,但賣假畫賣了500萬元,卻沒有責任,賣家還洋洋得意,這是法律上明顯的漏洞。”呂立新說,《拍賣法》讓拍賣公司在出現問題時以此為托詞借口,甚至是擋箭牌。
另一面,行業缺乏誠信,良莠不齊,也導致知假拍假,假畫泛濫,出現問題后沒有有力的措施制約。呂立新也曾經在拍賣會上買到過假畫,后來與拍賣會交涉半天,最終才退畫了事,“沒有法規,讓買家維權很難。”
對于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的種種亂象,呂立新表示文化部早已起草了《藝術品市場管理條例》,并歷經多次修訂,他是參與起草的立法委員之一。“條例里對于假拍和拍假都做了明確的規定,現在已提交上級管理部門,還在進一步征集意見完善。”呂立新說,中國藝術品市場從出現才20多年歷史,現在出現了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但和西方200多年藝術品市場的歷史相比還很短,條例如能出臺,將對規范藝術品市場很有幫助。
提醒:收集畫作身世辨真假
“藝術品拍賣中玩的就是信息不對稱,買到假畫也不要怪別人,只能說自己的功課沒做到家。”一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拍賣公司負責人表示,以畫家為例,畫家畫過哪些作品,后來是否流入市場,誰曾經購買,這些有關畫作身世的問題,都需要買家去收集情報加以研究,幫助自己判斷作品的真假。
每次拍賣會之前收集大量拍品,工作量巨大,拍賣公司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對拍品進行篩選,不可能對每件拍品的真偽做出鑒定。“規模大的拍賣公司,會請專家對比較重要的拍品鑒定一下,但不可能每件拍品都請專家,財力無法達到。”這位負責人表示,大公司尚且如此,小拍賣公司更不可能請專家鑒定了。
呂立新提醒步入藝術品收藏市場的新人,藝術品收藏固然有著高回報,但同時要充分認識到并存的高風險,收藏時要心態平和,不能急功近利,抱著欣賞的態度去收藏很重要。在收藏時要先儲備專業知識,具備一定辨別能力后再去試水,減少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原標題:記者調查:假書畫從何而來 為何難以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