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多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坑一般較淺,多數墓葬深度在0.3—0.5米。從墓葬大小可分3類:第一類長約2.5、寬0.6米以上,第二類長約2、寬0.4—0.6米,第三類長約1.6米。隨葬陶器5件以上的均為第一類墓葬,而第三類墓葬可初步判斷墓主為少年。
墓葬均為單人葬,葬式仰身直肢或俯身直肢,骨架保存一般較差。多數墓葬不見葬具,見有木質單棺,有的墓葬在墓底殘存有近呈長方形的純凈黑土痕跡,不排除為墊尸木板或其他鋪墊物的可能。其中M145為石棺墓,石棺由13塊自然片石組成,長2.25、寬0.45—0.5米,上部平蓋3塊片石象征棺蓋,墓主身下未見石塊。墓主俯身直肢,骨骼粗壯,應為男性,隨葬陶鬲一件。另外,還發(fā)現有近20座墓葬在墓主頭腳兩端各放置一塊或多塊石頭的現象,推測為石棺的簡化形式。
有隨葬品的墓葬208座,占墓葬總數的60%以上,一般隨葬陶器1—6件不等,大多放置在腳部。隨葬陶器以夾砂灰陶居多,次為泥質灰陶,有一定數量的泥質褐胎灰皮或黑皮陶。陶器紋飾以繩紋為主,有凸弦紋、凹弦紋、繩切紋、壓印圓渦紋等,有圓形和“工”字形鏤孔。器類有鬲、罐、鼎、豆、圈足盤、盆、簋、、爵、、尊、斝、器蓋等,以鬲、罐、豆、盆、圈足盤最為常見。陶器組合差異明顯,有近40種組合之多,其中隨葬單件陶鬲墓葬最多,其次為隨葬單件夾砂罐的墓葬。
少數墓葬隨葬有石鉞、綠松石串飾等。其中M35出土的齒刃石鉞加工精良,整體為橫向長方形,與二里頭遺址出土豎向長方形、兩側裝飾扉棱的玉鉞(戚)不同。值得注意的是,東區(qū)隨葬陶器中鬲均為肥袋足鬲,多夾砂罐,而西區(qū)則大多為卷沿鼓腹鬲,夾砂罐少,而且東區(qū)墓葬隨葬品數量往往較少,兩者墓葬主流朝向不同,其成因尚有待深入研究。
從墓葬出土陶器特征觀察,鬲、鼎、深腹罐、豆、盆、、器蓋等與下七垣文化同類陶器特征近同,圈足盤以往較為少見,應同當地龍山文化有一定關聯(lián)。而肥袋足鬲、碗形豆、、爵、斝等陶器則反映了以卷沿鼓腹鬲為主體特征的下七垣文化在發(fā)展進程中融合、吸取周邊地區(qū)多元文化因素的特點。關于墓地年代的上下限,根據隨葬陶鬲的形態(tài)特征可作初步推測:M94:1陶鬲為薄胎、尖唇、高領、肥乳袋足,腹飾繩紋至實足根,表現了較早的特點,與河北徐水鞏固莊采集:1鬲有近似之處,唯后者圓唇、胎厚。M24:1陶鬲侈口、卷沿、鼓腹,方唇微上折,與二里崗下層C1H9陶鬲接近,年代亦應差距不大。下七垣文化的族屬問題學界多有討論,鄒衡先生最早提出了先商文化的概念,墓地出土大量卷沿鼓腹陶鬲其形態(tài)特征與鄭州二里崗期商式鬲具有明顯的承繼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