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得勝鼓源于三國時期,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相傳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各霸一方,逐鹿中原,爭奪天下。時任魏國大將軍的司馬懿為鼓舞將士斗志,奪取最后勝利,特命軍中樂師根據自己的意念創編得勝鼓曲并在軍中使用。將士出征,鼓樂相送,壯氣助威;將士凱旋,以鼓樂相迎,慶賀勝利。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馬懿率大軍征伐公孫淵,途經家鄉溫縣,在縣城南門的虢公臺宴請家鄉父老,以得勝鼓樂助興。從此,得勝鼓便在溫縣民間廣為流傳,并被家鄉人民稱作司馬懿得勝鼓。
司馬懿得勝鼓樂譜運用音樂中宮、商、角、徵、羽的五聲關系,巧妙地將陰陽五行哲理、天體運行規律及軍事兵法等融入鼓樂中,選用大鼓、大镲、鞭鼓、云鑼、月鑼作為主打樂器,使該鼓曲演奏起來深邃凝重、古樸典雅、節奏細膩、氣勢恢宏,時聞鼓聲隆隆、鑼聲鏘鏘,威武雄壯,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感召力。司馬懿得勝鼓演奏樂器較多,表演隊伍龐大。少則百余人,多則數百人。全套鼓曲分十二回,每一回代表一個月,象征年年勝利、月月奏凱之意。根據五聲、五方、五行的自然哲理,每一回的開鼓均用五聲重錘,俗稱“老五槌”。另寓“吾”之諧音,意即以吾為本,使將官士兵聞之遂有一種自信、自尊、自強、自豪感。又據一年二十四節氣的氣候變化,每一回束鼓均以二十四聲響鼓結尾。密集的二十四聲束鼓俗稱“忽雷炮”,既鼓舞斗志,又隱含殺機,具有震天動地的號召力量。
司馬懿得勝鼓全套曲譜均采用2/4拍節奏,對比強烈,細膩明快,演奏速度雖然緩慢,但不失流暢,每分鐘40拍左右。司馬懿得勝鼓十二回打擊樂的演奏方法各不相同,由于廣泛運用了回旋、變奏、統一、對比的手法從而使樂譜結構精巧新穎、內涵豐富。司馬懿得勝鼓的表演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原地圍場造型表演;另一種是演員將鼓或挎在身上,或置于架上,或駕于車上作行進表演。司馬懿得勝鼓的演奏速度是前八回速度較緩,后四回速度較急,產生對比,漸進高潮,充分反映了司馬懿作為政治家、軍事家指揮若定、疾徐有度的人物性格。
溫縣安樂寨、上苑、招賢是司馬懿的故里,也是司馬懿得勝鼓廣為流傳的地區。該地區在隋末以前便是溫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東周時期的名城重鎮,素有“富冠海內,天下名都”之稱。司馬懿得勝鼓在其發展傳承過程中,通過歷朝歷代的文化熏陶,加上當地民風民俗的需要,遂成為溫縣安樂寨周邊地區在節慶、慶典、祭祀、社火、廟會等文化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項目,也使該鼓樂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鮮明的對民間習俗的依賴性。
2007年2月,“司馬懿得勝鼓”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