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初盛名于木刻版畫,繼隆譽乎國畫山水。說他是河南當代版畫具有奠基意義的里程碑式人物,當無異議。在最具創造力的年華,他以充沛的精力、旺盛的心力和成熟的技法,投入到木刻版畫創作中去,佳制迭出,可謂先生藝術生涯最為絢爛的篇章。猶記上世紀70年代我負笈河大時,先生以一幅《任憑風云多變幻》入選當時具有極大入選難度的全國美展,為河南美術爭得榮譽,引起轟動,更令我等初踏藝術門檻之學子高山仰止,用眼下流行語,我們是王威的“鐵桿粉絲”,不僅他的畫風用筆,甚至他的一笑一顰——包括抽煙的嗜好乃至抽煙的姿勢都成了我們著意摹仿之“范式”,最不堪者如我,竟將先生這一“陋習”矢志不渝地承繼至今。
先生皇皇之版畫成就及今日國畫山水風格之形成,得益于先生超人的素描寫實能力。作為一種美術教學的技法體系,“王威素描”由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濫觴,澤及了整個河南美術教育界,這實在是值得認真總結梳理的寶貴財富。當今馳譽國內畫壇的一批河大畢業生如王宏劍、王穎生、謝冰毅、袁汝波、韓學中、李明等,無不直接獲益于先生素描教學夯下的堅實根底。筆者在畫壇垂 載而尚能秉筆立身,尤感先生耳提面命之功。當年我上第一節素描課時,先生并不多言,提筆在黑板上寫下大大的“整體”二字,講此為繪畫之命門所在,要整體觀察、整體描繪。從此整體二字烙入心底。北宋宰相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孰料這“整體”二字,竟也影響了我近四十年來不僅繪畫還包括新聞、從政在內的職業生涯!如今回首,辦報也好管理處世也好,如果說筆者尚有些許值得圈點業績,則委實賴于先生此二字真言。“整體”,豈止是高妙畫理,更是精義內含的哲理!試想多少畫家皓首求索卻終難越井蛙之圉,多少政客因無視“整體”而痛失全局。“整體”,實在是一種方法一種胸襟一種境界一種囊括萬有的大美之境!
在先生版畫、素描、山水畫之“整體”創作中,前者無疑是最具分量的“局部”。數十年水滴石穿的素描、速寫功夫累積,精準老到的造型寫實能力,使先生的版畫能夠耐得住時光淘洗。創作于上世紀50年代的《老趙的驢也牽來了》、《春耕》;60年代的《棉花姑娘》、《春暖出耕早》;80年代的《春到中原》、《山里紅》等一批作品,有著極為濃郁的生活氣息與時代特征。我個人最看好他的《聽濤》、《胸中自有雄兵百萬》、《毛主席在延安》等,技法精細熟稔,構圖奇正相生,氣魄宏大,意蘊深遠,允推合作。
先生退休之后,囿于體力等諸般因素,將主要精力轉移到山水創作上去。從版畫到國畫,從人物到山水,從寫實到寫意,無論材質、工具還是手法、審美,都面臨著鴻溝跨越式的迥然不同。如果沒有對“寫意”二字的超群認識以及與之相配套的水墨技法積累,在國畫上欲出佳制是不能想象的。事實是,先生國畫之好始自童稚,多年版畫之余一直不廢水墨,看似改弦更張,實則開渠引流一仍舊習。盡管先生在本書自序中謙謹地說“畫一張畫并不難,要想畫一張有點藝術品位的,或有點藝術感染力的作品,那真是太難太難的了”,但我們逐頁細讀其山水畫作,還是會被一種蒼渾雄逸之風瞬間卷挾身心。
先生抓住了“傳統”、“寫生”兩個法寶。就傳統而言,承繼有宋北派畫風,勾皴掙折,剛勁沉凝,不以細節繁瑣逞才炫技,而是形構樸拙,使筆老辣,一種蒼郁雄厚氣象,令人一望而生浩然慷慨之想。另有一個鮮亮的特點便是先生作品極善留白用虛,云靄沖蕩,繾綣徘徊,似無心而有意,成孤迥而寂寥,與群峰密樹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愈加襯顯出畫面明亮奇縱之美。或許是版畫創作的深湛積淀以及由之形成的風格慣性,玉成了先生今日之國畫特色。我們不難觀察到,他墨線吃紙猶如奏刀入木,虛實耀眼一似版面疏密,版畫的整體塊面與山水畫的局部筆墨完美結合,這種不同畫種間的浸染與影響是積極而良性的。事實上,藝術營養在畫種間的滲透許多時候并非畫家著意為之,而是一種不由人力的下意識流程。作為先生主要描繪對象的嵩岳、黃河、伏牛、太行等中原山水而言,這種滲透恰好有助于拙重蒼勁之形神特征的表達。
國畫山水自寫生入,是先生揚長避短、發揮自身強項的智慧之舉,這與他多年來形成的注重深入生活、觀察生活的創作理念相關。搜盡奇峰打草稿,于先生而言斷非虛飾之辭。他幾乎走遍了廣袤華夏的山山水水,每一幅作品幾乎都源自實地寫生,都有不容置疑的生活依據,觀先生作品,滿溢著鮮活郁勃的生命質感,絕無通常意筆山水畫極易產生的形象概念雷同、用筆抄襲古人之慣有弊端。由寫生而衍發出來的水墨技巧,極大地豐富了畫面語言。寫生,也使“焦點透視”成為先生畫面組構的基本方法,間或不動聲色地機巧摻入散點透視,作品由之具有更為強烈的空間感與分量感。這當是“王威山水”獨有個性風格形成的重要元素。
五代洪谷子荊浩曾自謂:“吳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兼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以此觀照王威先生的意筆山水畫風,似亦有汲納版畫與近現代國畫名家(錢松巖等)之優長,進而在勤奮深入真山大水采風寫生的過程中廣師造化、獨得心源,萬千摸索,終有今日貌相。先生山水畫線條的沉實感還賴于其書法修為,味其款字,體勢倔朗,行筆逆藏,不作無為抖顫,神氣內旺,了無衰容。董玄宰強調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樹如屈鐵,山如畫沙,絕去甜俗蹊徑,乃為士氣”。也許先生在山水畫創作中所苦心追尋的,正是若然境界。
王威先生曾任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版協理事、河南美協主席等要職,為河南美術事業的發展、“中原畫風”的推揚作出了卓異貢獻。他先后獲得河南省委宣傳部與省文聯頒發的“德藝雙馨”藝術家獎狀、中國文聯頒發的“從事新中國文藝六十年”榮譽獎章和證書等,正是實至名歸。他堂皇正大、渾樸深沉的繪畫藝術作品,將在“中原畫風”的卷冊中熠熠生輝。
我一向主張畫家只須低頭拉車,不必抬頭看路左顧右盼,你身后的車轍與腳印即為風格。回溯八秩長者王威先生的藝術來路與美術創作,愈加堅定了我的如上認識。先生一定還有更為輝煌的明天。【原標題:馬國強:當代著名畫家王威從藝60年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