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開封風情 >> 特色訪談 >> 瀏覽開封

尋味開封:醬菜名家張書寶

2015/3/3 11:04:54 點擊數: 【字體:

尋味開封:醬菜名家張書寶


    開封本土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慈禧太后愛上開封豆豉的故事。相傳,八國聯軍侵華時,慈禧逃亡西安,折騰了好長時間才回北京。回京途中路過開封,當時河南巡撫松壽熱情招待,遍找山珍海味,起用多位名廚。有一次,慈禧太后見餐桌上配的一碗西瓜豆豉,模樣紅溜溜、稀松松的,就動筷子嘗了嘗,感覺味道不錯,就順手拿了個饅頭蘸著吃,邊吃邊說:“好菜,好菜。”慈禧后來回到北京,可她對開封的西瓜豆豉一直沒忘,到吃飯的時候總想著它。一天早晨吃飯時,她實在憋不住了,就問:“廚上咋不做些開封豆豉呀?”平時侍候她的太監李蓮英跪下說:“西瓜豆豉是開封民間常吃的小菜,到了夏天,家家都做。咱這兒不中,沒有人會做那東西。”慈禧聽了,就不高興啦,說:“不會做,那好辦,到開封去學。”李蓮英于是派人到開封學習西瓜豆豉的做法。傳說只是傳說,不過醬腌食品至少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了。《東京夢華錄》卷二《飲食果子》記載:“唯州橋炭張家、乳酪張家,不放前項人入店,亦不賣下酒,唯以好腌藏菜蔬……”這充分說明了北宋時期東京城的醬腌菜質量之高和品種之盛。在時光中發酵,在歲月里醞釀,平常的食材就會變成美味的食物。“中國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壇壇罐罐,加上敏銳的直覺,逾越障礙、營造條件,把握機緣,經歷挫敗,由‘吃’激發出最大的智慧,打造了一個食物的新境界。”(《舌尖上的中國·轉化的靈感》)在開封,就有這么一個,他讓菜以醬的形式成為人們身體和心理的一種依靠,他讓菜以腌的形式滿足人們味蕾和鄉愁的一種回望。他就是醬菜名家張書寶,他用巧手和智慧以及直覺把普通的蔬菜轉化為神奇的美味。

    學藝“老寶泰” 吃得苦中苦

    張書寶生于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是開封市東郊小羅莊人,自幼家境貧寒,兄弟姐妹7人,父母早逝,幾個孤兒背井離鄉,各自外出謀生。1914年,19歲的張書寶通過熟人介紹到開封“老寶泰”食品店當上了學徒。“老寶泰”的創始人是沈載華,創辦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店址設在河南省開封市河道街,是一家以經營仿紹酒、糕點和醬菜而享譽江浙、中原,歷史悠久的食品店。到19世紀70年代末期,寶泰招收要飯青年陳和進店學徒。陳是孤兒,勤奮老實,有醬腌技術。他不僅很快學會了做仿紹酒,而且建議東家沈柯山發展醬腌事業。沈老板采納了他的建議,在河道街添缸100多口,腌制各種醬咸菜,一上市就供不應求。為此,寶泰又在理事廳、南土街、馬道街、大南門外、官坊街先后增設作坊和分號5處,河道街的店人們就稱之為“老寶泰”。到清朝末年,寶泰的醬菜已暢銷上海、蘇杭一帶,最高年銷量已達9萬公斤。能夠到這樣一家名店學習、工作,是張書寶的幸運,能夠跟隨名師陳和進當學徒,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機遇。

    常言道:“學徒學徒,三年為奴。”不付出是學不到真東西的,張書寶在學徒期間,起五更,熬半夜,一天干十七八個小時,還得給掌柜鋪床、疊被、倒尿罐。醬腌行業季節性強,重活多在冬夏兩季,天熱時曬醬,天冷時腌菜。伏天頂著高溫用手去翻剛出鍋的黃豆,有時燙得手上起泡,疼也不能吭一聲,默默咽下心酸的眼淚;寒冬臘月,手凍得發紫,即使大雪紛飛照樣得去翻醬菜缸,寒風刺骨,加上皸裂的傷口被鹽鹵浸住,醬紫的皮肉,陣陣生疼,痛得鉆心也不敢有一絲偷懶。為學點手藝糊口度日,他只得咬著牙干下去。

    1942年,河南發生大災荒,掌柜的借口年成不好,不給工人開工資,還開除了一批工人。張書寶因為手藝出色,是店里的骨干,被留了下來。在災害頻仍、處于淪陷區的開封,張書寶的日子一點也不好過,當亡國奴的日子不好過,天災人禍,全家生活依然無著,他忍痛把11歲的二女兒賣到安徽當童養媳,換點雜糧度荒。

    掌握腌菜秘訣 風味馳名全國

    張書寶在長期的操作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認為:醬菜這物件,不能見生水。一有生水就長醭生蟲,時間長了菜就毀了。“干俺這一行,要做到手、腿、嘴、眼四勤,就不出差錯了。”他除能制作一般的醬菜外,還能生產風味獨特的名產。比較著名的有五香大頭菜、西瓜豆豉、醬黃瓜(醬乳瓜)、芥疙瘩、甜面醬、豆腐乳、醬油等50多個品種。

    醬腌產品的特點之一是既要生產好,更要保管好。要由生產工人一直保管到銷完。據《開封市糖業煙酒志》記載,“老寶泰”有好幾百口缸,菜一下來,一腌就是上百萬斤。張書寶不僅技術高超,功夫獨到,腌制的產品甜咸皆備、風味獨特,而且在保管上有一套方法,做到不霉爛、不變質。天晴時,揭開缸蓋透透風,下罷雨,就要馬上檢查,這就是所謂的“手、腿、嘴、眼四勤”。

    開封是北宋都城,開封五香大頭菜源遠流長。據《東京夢華錄·州橋夜市》記載,北宋京師的五六十種名饌佳肴、風味小吃中,所列廣芥瓜兒、芥辣瓜兩個品種可能就是今天五香大頭菜的前身。五香大頭菜被張書寶發揚光大,他做的五香大頭菜選料嚴、做工細、味色兼備、久存不壞。1933年在上海全國醬菜評比中獲第二名。行銷上海、江西、湖北等地。

    張書寶的秘訣就是嚴格掌握操作工序和生產要點。嚴格掌握操作工序首先從選料精細開始。原料選用以開封縣、杞縣、通許縣、尉氏縣所產凈面芥疙瘩為上品。每年秋冬之交進貨,選用無病蟲害無傷裂、皮色青綠、個頭勻稱、重500克以上的新鮮大頭菜為原料;其次是腌制深透,原料要去皮、切瓣。將原料削去外皮,逐個順切4~6棱,隨加工隨腌制。第一次腌制的時候,下一層菜,撒一層鹽,缸滿為度。第一天腌制,第二天翻缸,第三天澄鹵,即將菜坯撈入空缸,待原缸鹵汁澄清后,撇去面上浮沫,下除沉物,取清鹵澆入菜缸。此后每三天翻缸一次,約30天菜變透時,即可出缸晾曬。第二次腌制。將晾曬后的菜坯二次下缸,兌入鹵汁腌制。鹵汁要充分煮沸晾涼后澆入菜缸。為使菜坯腌透且不與空氣直接接觸,鹵汁以高出菜面10厘米為宜。加鹵后,每三天翻缸一次,約20天,菜坯腌透出缸,再晾曬。待菜坯腌至里外紫黑、表面潤澤時,即可出缸進行第三次晾曬。第三是入缸加調料。調料用大茴香、花椒、丁香按比例共同粉碎,過籮。每缸分五層下菜,下一層菜,勻撒一層調料。下菜施料,須層層壓實,以利入料提味。入缸后加鹽,防止污染。七八天后即成五香大頭菜。最后則是要嚴格密封。將五香大頭菜分裝入壇,每壇約25公斤。邊裝邊壓,壇裝滿菜壓實,并把濾出的香料再均勻地撒在菜面上,隨即封口。封口用三層料:一層無毒塑料布,一層荷葉,一層虎皮葉。將壇口扎好,再以膠泥或灰泥密封,置陰涼通風處儲放備用。張書寶還總結了加工五香大頭菜的五個生產要點:青皮要去盡,辣氣要消盡,下料要適當,濕度要均勻;儲存要密封。這樣做出來的大頭菜不但顏色發亮、味道鮮美,而且表里如一、脆甜可口,越嚼越出味,可以存放兩三年之久,暢銷省內外各地,深受群眾歡迎。

    張書寶勤學苦練,任勞任怨,從1957年開始,張書寶多次被評為先進生產者,曾5次出席省、市先進生產(工作)者代表大會。1958年起,先后當選為開封市第三、四、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0年出席開封市“名師名匠”會議。1964年3月5日由河南省商業廳命名為醬菜師,1973年1月8日在開封市三元街病逝。他在醬腌制作方面的精湛技藝和求實精神,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開封網 (2015-02-2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