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開封

從古都開封南遷的客家名人望族

2014/7/8 15:12:03 點擊數: 【字體:

    歷史上從開封南遷的客家人主要是在唐朝末年黃巢起義時期,和北宋南渡及宋末年間。他們跋山涉水來到南國他鄉,用從中原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明的道德民俗,與當地的土族居民和睦相處,發展生產,成為促進當地社會發展的主力軍。經過數代人的艱苦奮斗,睿智的客家人出類拔萃,成為客家族系的名門望族。從開封先期南遷的族人被族氏后人譽為始族和先族,其牌位被供奉在家族祠堂。有的至今還保留著南遷時家族的堂號。

    從開封南遷有影響的客家望族主要有:

    一、中山先生  祖籍汴州

    在孫中山先生家系歷史的圖表中填寫為:祖籍,入贛先祖,孫誗,唐末東平侯,原籍汴州陳留(今河南開封)。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居住在汴州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孫老莊村)的孫誗被贛,閩,粵等地的客家孫氏尊為始祖,其中廣東香山(今中山市)翠亨孫氏孫中山先生即是孫誗公的直系后裔。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陳留孫誗被朝廷選為百將,帶兵征戰閩、越、江右一帶,立了軍功,被封為東平侯,孫誗全家定居虔州虔化縣(今江西省寧都縣)田頭鄉孫屋村。孫誗死后葬于寧都城西馬家坑。至今,在寧都縣城還保存有“東平王孫誗祠”。1986年11月15日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20周年紀念日,在寧都縣舉行了“孫中山先祖孫誗墓重修揭幕儀式”。后來,他的后代又遷往福建,廣東。清康熙中,孫中山先生的孫氏族人遷至廣東香山縣翠亨村。由此可見孫中山先生根在中原,祖籍開封。最早見記載孫中山先生祖籍陳留孫氏孫誗公之譜《富春孫氏譜世系總序》,譜中記載“始祖孫誗,居陳留——為中原世族”,現珍藏于江西省寧都縣檔案館。該譜系北宋元祐年間中順大夫和岳州事孫勰編纂,譜中有歐陽修題唐東平侯孫誗公像贊詩,并有大文學家蘇軾書寫。南宋時又多次修撰,文天祥還撰寫了序篇。上世紀初,文化學者羅香林教授歷程十年潛心研究,于1942年首次在重慶出版了<孫中山先生家世源流考>的專著,考證了孫中山先生的家世源流,其先祖東平侯孫誗祖籍陳留。1995年由臺灣禾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孫中山先生的孫女孫穗芳女士撰《我的祖父孫中山》一書,書中也詳細記述了唐東平侯孫誗從陳留遷居江西寧都后的孫中山先生先祖播遷史料。現據浙江學者禇良才教授研讀考證了《三國會要》,《魏書》,《左傳》等史料,以及大量的唐代宮廷詔令和墓志銘,并查閱了各地圖書館珍藏的孫氏族譜和民間保存的家譜。綜合考證的結果是,孫權為孫武的22代孫,孫誗為孫權的25代孫,孫中山為孫誗的28代孫。由此可見孫武至孫權和孫誗至孫中山這上下兩段世系源流,已脈絡清晰可信,也就是說孫中山先生是兵圣孫武的第75代孫,其先祖孫誗居汴州,孫中山先生還是根在中原開封的客家人。

    二、金門楊氏  大宋臣民

    金門,舊名“浯州”,“仙洲”。金門楊氏的始祖楊亮節,是南宋二位末代皇帝垂簾聽政的楊太后之兄,是皇親國舅,官封處置使,元兵入侵亮節奉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南奔。公元1276年5月亮節的外甥益王即帝位(史稱端宗)于福州。11月元兵攻陷福州,亮節隨駕至泉州,因軍務別往,及歸,少帝一行已至潮州,遂攜三個兒子世昌、世耀、世隆追到漳州,因第三子途勞染疾,寄養于漳浦佛潭農家。亮節與長子、次子趕到廈門,想覓船前往廣州崖山與少帝會合,此時傳來崖山兵敗,少帝投海的不幸消息,亮節悲憤不巳,遂與兩子渡海到浯州,今金門,隱居于官澳珠寶石下,誓誡子孫莫為元臣,郁郁以終。如今金門楊氏已成為望族,達山堂總干事楊延文先生介紹說:“先祖是皇親國戚,宋亡后來到浯州,定居達山之麓后,亮節公將地名叫‘官澳’,‘官’字指其歷代在大宋朝廷做官,‘澳’字則指地處海灣之旁。金門楊氏從始祖亮節公起,派系蕃衍,迄今共有30世。目前金門有其后裔8000多人,宗祠家廟8座,臺灣及東南亞有其后裔10多萬人。”引水思源,2005年9月23日金門楊氏和第十屆全球董楊童宗親懇親大會成員來到開封天波楊府,向天波楊府贈送了<金門縣官澳楊氏祖廟奠安紀念輯>,(照片:楊氏祖廟)書中在金門楊氏派系簡介中寫到“楊氏為周宣王少子尚父之后,望出弘農,發源地為河南開封。按開封古稱汴京,汴梁,位于河南省中部,黃河南岸。”他們長跪在楊老令公像前,敬香謁拜,表達自已虔誠的思源之情。

    崖門宋元大戰譜寫了一曲<崖海悲歌>,留在崖門奇石上鐫刻的“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于此”13個行草大字記錄著大宋王朝的終結。但跟隨大宋南遷幸存下來的臣民們,在祖國的南疆隱名埋姓,浪跡天涯,繁衍生息。至今還保留著濃郁北方氣息的宋文化。在崖山附近的霞路村,在高要市的蓮花鎮石港村等的祠堂和家廟里,懸掛的是趙宋王朝18位皇帝和忠臣良將文天祥,陸秀夫等的神位和畫像,他們時刻都在遙望北方,問祖尋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金門縣官澳達山堂的楊氏宗親,現保存在楊氏祖廟大門上的一幅對聯最能表達他們的心聲,“翊主南遷矢志冒危惟報宋,思君北向甘心就隱不臣元。”

    三、榮佳主席  何栗后裔

    何榮佳先生系世界華商大會英國委員會主席,其先祖為北宋末任宰相何栗,在抗金保宋戰爭中以身殉職。為紀念何栗宰相民族英雄主義精神,在開封鐵塔湖建一座何公軒。

    何公軒位于鐵塔公園的東部,古城墻腳下,鐵塔湖的湖心島上。1997年由英籍華人何榮佳為紀念其先祖北宋末任宰相何栗而捐建,1998年4月5日,何公軒落成揭幕。

    何栗,字文緽,仙井人。何栗以狀元第一的成績為宋徽宗賞識。何栗出使金國時力主“不割地,建四首總管以統兵勤王。” 何栗在擔任御史中丞期間,恪盡職守,不畏權貴。最大的作為是彈劾王黼,是時王黼代蔡京執政,對上陽奉陰違、結黨營私,對下巧取豪奪、驕奢淫逸,民憤極大,被人目為“六賊”之一。何栗 曾任開封府府尹10天。在北宋末世時任宰相,金人攻破宋營,何栗不降,絕食而死。何栗第二十七代孫、世界華商大會英國委員會主席、永興跨國工業集團董事長、英籍華人何榮佳先生,為了追思其先祖在開封的光輝業績及其悲壯結局,經開封市僑辦牽線搭橋,于1998年捐資在鐵塔湖中心興建了這座何公軒。

    何公軒是一座仿宋式建筑,主體建筑系重檐亭閣式建筑,亭閣軒上層為4角方亭,下層為4面挑角式卷棚建筑。屋頂覆綠硫璃瓦,飛檐挑角,寶剎鎮頂,角懸風鈴,風鈴叮鐺作響,好像講訴著金戈鐵馬,宋金大戰的歷史故事。亭閣軒內供奉有何栗公石刻畫像,石碑銘文記載何栗公平生的英雄事績。亭閣軒和長廊,圓亭相連接,組成一組古樸典雅的園林建筑。鐵塔湖的西岸建有水榭和曲橋,這兩座建筑精美雄偉,曲欄通幽,亭閣相向,它不僅是對北宋名臣何栗的一種最好的紀念,也為開封旅游增添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四、趙宋后裔  嶺南隱居

    趙宋這個滅亡的王朝還有一支后裔在福建省漳浦縣湖西畬上隱居300余年。

    公元1279年,南宋叛將張弘范帶領的元軍攻陷了南宋的最后一個陪都廣東崖山,丞相陸秀夫抱著年僅8歲的小皇帝趙昺投海殉國,大宋王朝的歷史結束了。武將張邊杰率16艘船棄港而逃,傳說遭遇大風而全軍覆沒,幾乎沒有人知道,其實有四艘船僥幸逃了出來。船上載著年僅13歲的閩沖王趙若和以及侍臣,漂泊到漳州的南太武山下,水盡糧絕棄舟登岸,后幾經輾轉來到漳浦縣的佛曇,改姓黃(取“黃”“皇”諧音)居住下來。

    100多年后,明洪武十八年,趙若和的孫子黃明官欲娶鄰村黃姓女,被人控告同姓結婚有傷風化,家人才公布了家藏的《趙氏族譜》。朱元璋動了惻隱之心,特別恩準趙若和后人填“趙”復姓,并欽賜趙明官兄弟以官職。

    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趙若和的九世孫、官至戶部郎中、浙江按察司副使等職的趙范在告老還鄉后,覺得佛曇常受海盜侵擾,決定把家遷往內地。他選中了漳浦縣湖西盆地東南側,依傍著碩高山,在這塊寶地上建起趙家堡的核心建筑——完璧樓,再筑城墻及府第。他的兒子趙義繼承父志又建造了外城,并在城中建造了大片的園林、廟宇和房舍。1639年趙義病逝后,這座占地173畝,外城全長1082米、內城墻長220米的古堡就幾乎沒有再作過重大的修建。這就是今天的趙家堡。趙家堡素有“五里三城”之稱,其布局立意,處處仿照兩宋故都。該城堡內外兩道城墻,外城是條石砌基的三合土墻,高6米,寬2米,周長1082米,筑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東門橫匾刻“東方鉅障”,南門刻“丹鼎鐘祥”,西門刻“碩高居勝”。城中部有5座并列的府第,俗稱“官廳”。按南宋臨安鳳凰山下的皇宮仿建,每座5落,后落雙層,共有150間房。府第前是石板廣場,場上有“修竹”、“父子大夫”石坊。廣場前有內外魚池。池中石橋橫跨,名曰“汴派橋”,是按“清明上河圖”仿制的。橋上建有六角涼亭。園中還有一座高6米的實心石砌7級聚佛寶塔,塔壁上刻有20尊浮雕佛像。內城矗立著趙家堡的主體建筑3層宋式生土方樓完璧樓,名取“完璧歸趙”之意。樓用花崗巖條石砌成臺基,以三合土為墻,高20米,周長88米,占地400多平方米。第一層有10間房,第二層有9間房,第三層為四合大通廊。樓底天井右角邊有地道通往城外,樓前有一座二層樓相對。完璧樓現辟為宋史陳列館,陳列著趙氏宗族代代相傳的宋18位皇帝的肖像以及有關宋史的文物資料。趙家堡古建筑群內住有100戶,600多名趙氏后裔。1985年,列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宋文學家蘇軾在《三槐堂銘并敘》中寫到“王城之東,晉公所廬。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原意是在北宋京城的東面,現曹門外三教堂處,是晉國公王祐的住所,王祐親手種植的三棵槐樹郁郁蔥蔥,象征著王家美好的仁德。

    宋開寶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節度使符彥卿謀叛。魏州即大名(大名縣亦名魏縣),宋太祖乃派王祐權知大名府。那個時候,許以“便宜”行事,并以趙普相位相許,真實用心在于除符,王祐自是心知肚明。但王祐到大名上任后,明察暗訪,卻查無實據,數月無聞。宋太祖乃驛召面問,王祐直言稟報,符彥卿無謀叛事實,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擔保。甚至直諫太祖吸取五代時后晉、后漢皇帝因猜忌而濫殺無辜的教訓。太祖聽后很不以為然。如此以來,王祐升遷宰相的許諾當然也是落空了。王祐在其宅院內,手植3棵槐樹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王祐當時的心情是自己沒有當成宰相,可我的子孫一定有能擔任宰相位列三公的。王祐這句話以三槐比擬三公的話明表他的愿望和遠見。

    后來的事實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兒子王旦在宋真宗時做了宰相,使他的預言變成了現實。三槐堂不僅成了王祐一支的堂號,而且成為整個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個分支——三槐王氏而聞名天下,枝繁葉茂。北宋滅亡,宋室南渡,三槐王氏許多后裔隨宋室南渡,也有不少北遷或留守中原,以后元、明、清各朝四處播遷,在全國各地生根開花,仍用三槐堂號創業安家。

    最有代表性的有浙江省衢州三槐堂,位于衢州市與杭州市交界地帶的龍游縣橫山鎮儒大門村“三槐堂”宗祠。據《龍游縣志》考證,王氏族人從“三槐堂”宗祠分支沿襲下來,現有三槐堂建筑,坐北朝南,總體布局前后共五進,并設戲臺、廂房,平面呈“丁字形”。前四進通面闊14.30米,第五進通面闊29.80米,通進深50米,總面積1500平方米。一進門廳前有一水池,門前有旗桿石,面闊五間,梁架為五檁用三柱,前設卷棚后為天花。二進設戲臺,面闊三間,梁架為十一檁,明間五架梁前雙步后三步用四柱。二進與三進天井兩側有過廊連接。三進,梁架為九檁,明間五架梁前后雙步用四柱,屋面前廊頂與主屋頂勾連搭成雙頂。三進與四進屋面也成勾連搭;三、四進的柱均為梭形。四進,梁架與三進同,與五進天井兩側廂房為兩層重檐。五進為兩層重檐建筑。三槐堂柱、梁等構件保持明代筑建特征,木雕工藝精湛。距今約四百年,建筑內部結構完好,整體形制保存完整,是浙江省重要的明代祠堂建筑。

    還有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海陽鎮三槐堂,該建筑建于明代,系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鄉舉王經天的故宅,明萬歷三十年(公元1602年)由王經天倡導建造的王家祠堂,以三槐為典故,建造時在庭院中也栽植三棵槐樹。堂名取“三槐堂”。三槐堂原有3進11開間,共約1500平方米,有182根屋柱,柱腰圍80至100公分不等。整個大廳內含九個小廳,場面宏大,氣勢壯觀。整個祠堂內部雕刻工藝精湛,技法細膩,尤以木雕著稱,為徽派祠堂建筑所少見,故在當地又被稱作“金鑾殿”。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三槐王氏后裔,大都以三槐堂為堂號修建自己家族的祠堂。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有王氏后裔以各種方式到開封問尋祖地,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三槐堂王氏后裔、美國電腦大王王安先生要來開封尋找三槐堂祖庭。王安病逝前還牽掛著三槐堂。

    五、伯雄先生  始祖開封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1939年6月19日出生,臺灣桃園人,祖籍地福建省永定縣下洋鎮思賢村,客家人。據開封古都學會會長徐伯勇先生考證,在中原的吳氏,唐代有吳兢,稱開封人。吳兢為唐代史官,有良史之名。吳兢的后裔轉由閩入臺,其中一支稱思賢村吳氏,于清末定居臺灣。《吳氏族譜》記載,思賢村入閩始祖系吳承順,名宥。他是唐代開封人吳兢第8世孫吳宣公的后裔。從思賢村遷往臺灣的始祖是吳宥的第13世孫吳圣昌,清咸豐六年(1856年5月)吳圣昌攜帶妻子和兒子吳春叔,從汕頭坐船赴臺灣島,在航海途中遇狂風,妻子不幸落水身亡。吳圣昌,吳春叔父子二人抵臺后,居住在臺灣桃園縣中壢鎮,吳春叔勤奮學習,考中秀才,被稱為“臺灣秀”。吳春叔生了吳鴻麟等8個兒子。吳鴻麟就是吳伯雄的父親。吳伯雄家族是桃園中壢望族,書香世家。他曾任前總統府秘書長、行政院內政部部長、政務委員、桃園縣第七屆縣長、臺北市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及第五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現為中國國民黨榮譽黨主席。2008年以黨主席的身份率團訪問大陸,為兩岸關系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此外,從開封南遷的名門望族,還有包丞的包氏后裔;杞縣空桑村伊尹的伊氏后裔;福建安溪派供奉的先祖系河南開封人,為抗元名將陳昭應的陳氏后裔;抗金英雄宗澤的宗氏后裔;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史氏后裔等等,這些都是古都開封寶貴的人文資源。是舉辦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的基本隊伍。

    孫中山先生說:“由家族的團結擴大到國家民族的的團結,這是中國人才有的良好傳統觀念,應妥加應用。”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寶貴的人文資源,組織好2014年在我市召開的世界客屬第27屆懇親大會,為推動開封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作出貢獻。張宏源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開封地情網(2013-12-2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