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出場
“獅子”在梅花樁上翩翩起舞
“獅子”取花
舞獅作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民間藝術,每逢佳節喜事,民間藝人都會舞上一通,以求威武的獅子能驅邪辟鬼,保佑家人平安并祝福國家太平昌盛,因此獅舞也有“太平樂”之稱。
傳統的中國舞獅有南獅與北獅之分。北獅造型酷似真獅,表演動作靈動活潑。南獅又叫“醒獅”,造型較為威猛,一般獅頭上都有一個角,很像年畫里的瑞獸。近年來,隨著南北舞獅文化的交流,逐漸形成了一種“南獅北舞”的表演方式。這種表演方式主要是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
2013年9月19日,由河南省文聯主辦,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等承辦的“我們的節日—2013中國(鄭州)中秋文化節”在鄭州綠博園景區開幕。在此次文化節的非遺民俗展演中我有幸見到了鶴壁市河南新東興南獅團的舞獅表演,第一次有機會親身體會一下舞獅的魅力。
節目主持人剛說完舞獅表演開始,人們迅即以場地中梅花樁為中心圍成了一個不規則的圓。觀眾很多,足足有三四層,你挨著我,我擠著你,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吵個不停。
“嘣”的一聲,平地一聲驚雷,嘈雜之聲頓時靜了下來,鑼鼓聲響起。只見一只身披黃金甲的雄獅走進場內,獅頭很大,眼睛一眨一眨的,既憨厚又可愛,既威猛又神氣。它大搖大擺地走到場中間,先追著自己的尾巴轉了一圈,自己淘氣地玩耍一下。剛轉了一圈有些暈頭轉向的它身子突然立了起來,前腿抬起,像是武術里的抱拳,向周圍的觀眾致意。
隨著鼓聲越來越急,鼓點越來越快。雄獅也歡快起來,它邁著小碎步跳躍到梅花樁前。雄獅看著梅花樁,獅身隨著獅頭左右扭動,一幅躍躍欲試的樣子。此刻,鼓點漸漸變慢,鼓聲漸漸變得渾厚,眨眼之間,雄獅已身在梅花樁上。鼓聲變急,鑼聲響起,雄獅在梅花樁上舞動起來,或搖頭擺尾,或仰視低回,或抓癢搔頭,姿態萬千。
雄獅舞著舞著,鼓聲變慢,鑼聲漸小,只見雄獅一躍而起,向更高的梅花樁飛去,穩穩地落在上面。小小的梅花樁更襯托出雄獅矯健的身姿。這次,雄獅在上面玩起了鮮花,它用前腳拿起鮮花,放到它那大的有些夸張的嘴里,歪著頭,斜著眼睛,前腳抓著鮮花,用嘴狠狠地撕咬著,一下、兩下……它自己快樂地玩弄著這朵鮮花。突然,雄獅趁大家不注意,一甩頭把鮮花拋給了觀眾。下面一陣哄搶,不知哪位幸運觀眾得到了它。
雄獅扔掉花朵之后,帶著可憐的眼神向觀眾們眨著眼睛。它的眼睛眨著眨著,便慢慢聳起了身子,突然跳了起來,來了個180度的大轉身,好像舞蹈演員的大回旋。緊接著,雄獅前身直立起來,畢恭畢敬地向后面的觀眾“施禮”問候。
隨著鼓聲越來越重,雄獅直立的身子急速墜下,前腳剛觸到樁柱,身子又迅速彈起,向前面的梅花樁躍去。“啊”的一聲,觀眾里發出一聲輕嘆;只見雄獅的一只前腿踏空,身子猛得一晃,我的心也揪到了心頭。鼓聲停了,鑼聲停了,雄獅靦腆地趴在梅花樁上,眼神很受傷,頭低著,好像在舔自己的傷口,那只踏空的腳還在下面擺著,像是沒有了知覺。
大概過了兩三分鐘,鑼鼓聲漸漸響起,雄獅又重新煥發出精神,轉過身子,站起身來。隨著鑼鼓聲,在梅花樁上翩翩起舞,動作矯捷,身輕如燕。它很快就躍到了最高的兩個梅花樁上。先是兩個前腿站在高的梅花樁上,緊接著雄獅收縮身子兩條后腿也站在了上面。在觀眾的叫好聲中,在鏗鏘的鑼鼓聲中,雄獅來了個金雞獨立,真是讓人驚嘆不已。
隨著鼓點加快,雄獅從最高點上轉身而回,在點點的梅花樁上自由起舞,身子時而輾轉騰挪,時而閃撲回旋,時而縱身飛躍。演員們用高難度動作演繹著獅子的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他們用自己的表演技巧向觀眾們展示著舞獅表演所具有的武術表演的敏捷、舞蹈表演的飄逸、雜技表演的樂趣,表現出了獅舞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演員們在梅花樁上盡情地表演,觀眾們在下面忘情地喝彩。不知不覺中,半個小時的舞獅展演就結束了。當兩個舞獅演員從梅花樁上跳下,摘掉碩大的獅頭,他們早已大汗淋漓,汗水早已浸透了他們的全身。觀眾們沒有馬上退場,而是把最熱烈的掌聲再次獻給他們,經久不息。
雖說,平時我在電視上也經常看到舞獅表演,但真的當我自己身臨其境時,真的當一只既威武又可愛的“獅子”向我走來時;真的當鑼鼓敲起,鏗鏘有力的樂聲震入我的耳中時,真的有一種莫名的力量透徹我的心脾,對我產生一種猛烈地撞擊,是對自己心靈的一次震撼。精彩的表演讓我對舞獅人有了一種莫名的敬佩,讓我對舞獅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原獅子舞不愧是非遺中的一支奇葩。(C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