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作為先秦儒家最重要的經典文獻之一,不僅記述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同時也具有很強的文學色彩,是較早產生的一部說理性散文著作。《論語》一書的文學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簡約的語言和雋永的韻致。《論語》作為說理性作品,雖然具有很強的理論性,但其語言以當時明白曉暢的口語為主,同時吸收了書面語典雅洗練的長處,形成了文辭簡約、意味雋永的藝術風貌,很多社會、人生等深奧的理論問題,往往幾個字或幾句話就說清楚了。《論語》的字里行間處處體現了孔子的睿語哲思。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在不同的談話場合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愛人”、“克己復禮”三句簡短的話,就涵蓋了“仁”在道德、人的修養、社會理想不同層面的思想內涵。《論語》還談到了許多修身和治學的道理。孔子用38字闡明自己一生復雜的思想修養過程,即“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認為君子要不斷學習,“學而時習之”,同時還要善于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語言精辟,耐人尋味,也因此形成了很多成語、格言,如吾日三省吾身、不恥下問、過猶不及、三思而后行、欲速則不達、任重而道遠、既來之則安之等,對后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表述的形象性。《論語》在說理時為了使道理明白易懂,經常采用形象化的表述,生動且富有詩意。孔子在教誨學生時常用比喻,如“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進也”,“功虧一簣”等,形象說明學習必須持之以恒的道理。孔子的學生宰予白天睡大覺,孔子批評他:“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孔子用朽木和糞土之墻來形容人的不可救藥。宰予曾信誓旦旦要努力學習,因此孔子又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孔子用此事教育學生不能只聽別人說,更要看他的行動。《論語》有些形象化的表達還很有詩意,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松柏象征堅韌高潔的品性;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用河水的流動形容時光的流逝,暗含著對生命短暫的感嘆。
三、真實豐滿的人物形象。與歷史上被神化的孔子的圣人形象不同,《論語》真實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再現了他們的音容笑貌,還原了他們真實的性格和感情。《論語》表現了孔子作為政治家的堅毅個性。孔子極力倡導恢復周禮,但在春秋亂世已近于空想,不合時宜,故所向不遇,但他卻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有點迂闊。周游列國時屢遭挫折,“畏于匡”,“在陳絕糧”,幾乎走投無路。當他在鄭國東門與弟子走散,子貢到處尋找時,被鄭國人稱為“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將這句話告訴孔子后,孔子不無自嘲地說:“然哉!然哉!”但即使這樣,孔子也從不灰心失志。孔子說:“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堅毅的性格,正是他窮達不失其道義的獨立人格的體現。《論語》還表現了孔子與弟子親如父子的感情和“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孔子非常喜愛自己的弟子顏回,把他當成自己的知音和道德理想的傳人。他曾由衷地贊美“賢哉,回也”。孔子在匡地被圍時,顏回走失復歸,孔子又驚又喜地說:“吾以汝為死矣!”顏回說:“子在,回何敢死!”兩人的言語中飽含熱烈而深摯的感情。當顏回不幸早夭,孔子像死了兒子一樣悲慟欲絕,捶胸頓足說:“噫!天喪予!天喪予!”《論語》中的孔子是親切感人的學者和長者形象。孔子之外,《論語》還塑造了孔門弟子的群像,如子路的率直好勇、顏回的謙恭寬和、子貢的聰敏善言、宰我的率性放達、曾子的審慎拘謹、曾皙的飄逸灑脫等,各具個性,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
總之,《論語》字字珠璣,字里行間蘊藏著無盡的智慧,給人啟迪。書中人物刻畫栩栩如生,散發著無窮的魅力,讀來讓人如沐春風,不忍釋卷。(原標題:《論語》的文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