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時代有各個時代的民俗、民風,無論秦漢、唐宋乃至明清。各個時代的不同地域同時也有著不同的民俗、民風,即如三晉、兩楚、齊魯、巴蜀等。所謂“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是也。這些民俗、民風是我們研究歷史文化的寶貴資料,可以說,只有當我們了解了一個時代的民俗、民風,我們才有可能真正了解這個時代。
漢代歷時400多年,國家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發展,文化進步。在這樣一個相對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里,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這種傳統文化包涵著各地的民俗民風。探討漢代的民俗民風,是我們了解漢代社會不可缺少的部分,而這方面的研究在我國目前還是比較滯后的。事過境遷,怎樣了解兩千年前漢代的民俗民風呢?史料文獻中對漢代民俗民風的記載雖有一些,但很不直觀,所幸漢代人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出土文物,其中的畫像石內容豐富,包羅萬象,經千年而尤存,這種作為建筑材料的石刻裝飾畫是我們研究漢代民俗民風最好、最全面、最直觀的資料。
一
民俗是一個社會一段時期中下層人們的生產生活文化。把漢畫像石作為研究漢代民俗民風的大宗資料,我們首先要說明這宗資料的社會屬性問題,即它是漢代哪一個階層的文化遺存。按鐘敬文先生提出的文化三分說,⑴中間層文化同樣屬于民俗文化的范疇。根據這一屬性,漢畫像石無疑是漢代民俗文化的產物。
在全國幾個漢畫像石出土地迄今發現的用漢畫像石做建筑材料的漢代地上、地下建筑中,沒有一座建筑主人的身份在列侯或兩千石以上,也就是說沒有一處貴族建筑。以徐州為例,這一地區至今發掘清理了50余座漢畫像石墓,以中小型為多,墓主人沒有顯赫的身份和地位。⑵50余座墓中,出土銅縷玉衣的有兩座,即睢寧九女墩漢畫像石墓和拉犁山漢墓(M1)。推測墓主人的身份為列侯、大貴人或長公主一類。⑶假設推論成立,這種墓只占徐州發現的漢畫像石墓的4%。兩千石以下的官吏的墓葬有6座,占總數的12%。其余的40多座漢畫像石墓的墓主人為商賈和一般平民,這一部分占了徐州發現的漢畫像石墓的80%以上。在全國現存的20多處漢闕中,官職最高的也不過兩千石,如四川雅安的高頤闕、山東嘉祥的武氏闕等。⑷從陜北發現的漢畫像石墓刻石來看,墓主人的官職有羽林、鹽官、校尉、太守、長史、令、尉、丞、椽等,多為邊將、府吏、地方豪富,亦不見貴族、王侯。⑸山東、南陽能證明墓主人身份為兩千石的漢畫像石墓在發現的此類墓葬中占的比例也很小。羅偉先先生在對全國的漢畫像石墓進行統計后得出,中小型墓占總數的2/3。⑹實際比例還要大,要占到3/4或4/5左右。因為許多小型漢畫像石墓發現發掘后由于材料很少或遭到破壞等原因,并沒有形成報告公布。在考古調查中,我們曾發現一些漢墓群中有一兩塊帶有簡單畫像石文飾的小墓多座。反過來講,發現的漢代王侯墓也沒有一座是用畫像石的?脊抛C明,漢代的王侯貴族等上層統治階級多用壁畫墓或“黃腸題湊”墓,即便為石結構墓,或為“黃腸題湊”性質,石材上不刻畫。這一切都表明,漢代王侯貴族一類的上層統治階級在葬制中不存在使用石刻畫像的現象,⑺也就是說,漢畫像石墓不是漢代上層階級的墓葬。
漢畫像石反映的內容,無論是生產、生活,還是神仙、靈異,無不表現出濃郁的民間氣息。如表現生產內容的《牛耕圖》、《紡織圖》、《冶鐵圖》等,那是中下層勞動人民生產的真實寫照;《庖廚圖》、《宴飲圖》、《樂舞圖》等所描繪的是他們的日常生活;至于那些《升仙圖》、《神仙靈異圖》等,刻畫的則是中下層人民的信仰和對未知世界的美好憧憬。在漢花項市中,我們看不到如出巡、朝見、祭祀等王侯貴族活動的場景,有些浩大的車馬出行圖,也只是墓主對死后的期盼,⑻絕非他們生前生活的真實情景。
綜上所述,漢畫像石是漢代中下層人群的遺存,它反映的是民間、民俗的東西。既然這樣,我們則可通過它,對漢代民俗中的信仰民俗作一探討。
二
漢畫像石中反映的漢代信仰民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神人信仰
神人信仰包括對神、仙、人的信仰。是漢代人們信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女媧、伏羲
漢畫像石中有許多伏羲、女媧像,他們多為人首蛇身,有的作交尾狀,有的舉規矩,有的舉日月。徐州睢寧雙溝出土有一方漢畫像石,縱90、橫28厘米。畫面刻伏羲女媧,人首蛇身作交尾狀,下刻兩小人亦人首蛇身(見圖一)。河南南陽出土一方漢畫像石,縱100、橫33厘米。畫面刻伏羲女媧相向而立,他們人首蛇軀,頭梳發髻,身著上襦,下垂曲尾相交,雙手同抱一樹。⑼伏羲女媧的傳說始見于戰國時代,在當時人們的信仰中,女媧是造物神!渡胶=·大荒西經》云:“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野,橫道而處。”這里說女媧用她的腸子化作十神,表現出女媧為造物神的地位。隨后漢代的《淮南子·說林訓》說:“女媧七十化。”《說文解字》亦曰:“女媧神圣女,化萬物者也。”這是女媧化物之說的延續。至漢代,在人們的信仰中女媧成為造人的始祖。《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風俗通》云:“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舉以為人。”這是中國人類起源的最早的傳說,它折射出母系社會之影響。漢代人相信是女媧創造了人類,還認為她有補天的功勞。《淮南子·覽冥訓》云:“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這實際上是創世神話的保存。伏羲又作宓犧、庖犧、伏犧等,漢以前文獻無載。《太平御覽》卷七八引《詩含神霧》云:“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犧。”從這條記載看,伏犧乃雷神之子。還說他畫八卦、結魚網、制嫁娶、充庖廚等,此為后說,與漢畫像石上常見的伏羲形象不太相符。
伏羲女媧同提始于漢代。《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云:“伏羲鱗身,女媧蛇軀。”他們在漢畫像石中同時出現時多作交尾狀,其繁衍生息、子孫昌盛的寓意顯見。而關于伏羲女媧兄妹為婚創造了人類的傳說見諸文獻較晚。唐李冗《獨異志》卷下云:“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妹上昆侖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于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漢畫像石中之伏羲女媧多同出,亦多交尾,寓意多子多孫,似作為家族繁衍興旺之神而刻畫。他們的這種神職,在現代民間信仰中已不存,現代民間求人丁興旺多拜由西王母轉化而來的王母娘娘,但是,伏羲女媧作為人類祖先的崇拜還依然在民間流傳。
從漢畫像石中,我們還可以看出伏羲女媧代表著人們信仰中的天地、陰陽。山東臨沂白莊漢畫像石墓出土有一方漢畫像石,縱121.5、橫42.5厘米。上部刻伏羲人身蛇尾,手執一規,身上代表太陽的日輪中有金烏、九尾狐,旁刻有羽人、玉兔搗藥。下部一山字形大樹,樹干兩邊蛇尾神人交連,樹間有獸面、小人等。⑽同墓的另一方漢畫像石縱121.5、橫39厘米。上刻女媧人身蛇尾,手執矩,身上代表月亮的圓輪內有玉兔、蟾蜍,以象征月亮。下部一大樹上二鳥共銜一魚,樹下一人推樹,一人執長桿搗鳥巢。⑾這兩幅圖中伏羲手執規,身上有日輪,很顯然代表著天和陽;女媧手執矩,身上有月輪,無疑代表著地和陰?梢娫跐h代人的信仰中,伏羲、女媧已分別與天地、陰陽聯系起來。
2、西王母、東王公
西王母、東王公亦是漢畫像石中常見的題材。漢代人對他們的信仰與崇拜,主要在西王母掌有不死之藥,吃了可長生不老。西王母在漢畫像石中有時與東王公對出,有時單出。
山東微山兩城出土有一方漢畫像石,縱67、橫56.5厘米。畫面刻西王母端坐于懸圃之上,其頭上臥一鳥,雙肩展出卷云;兩側一男一女執便面,下體作蛇尾交盤,尾連二鳥。畫面中題刻“西王母”三字(見圖二)。河南南陽熊營出土一方漢畫像石,縱130、橫32厘米。畫面上刻一乘鹿仙人,其下刻三青鳥,中間刻西王母、東王公坐于豆形的懸圃之上。下刻玉兔搗藥。⑿西王母是漢代人信仰的主神之一,又稱金母、王母、西姥、王母娘娘。
西王母的傳說比較古遠!渡胶=·西次三經》載:“玉山,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大荒西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人戴勝,虎齒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海內北經》:“西王母梯幾而戴勝,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這里記載的西王母為半人半獸的怪異之神。到了漢代,西王母的形象有所改變。《穆天子傳》云:“天子賓于西王母,……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這里的西王母成了能歌之女王。而在《漢武帝內傳》中,又把她描繪成容顏絕世,僅三十左右的女神,曰:“王母至也,群仙數千,光耀庭宇。王母唯扶二侍女上殿,……王母上殿東向坐,著黃金褡 ,文彩鮮明,光儀淑穆,帶靈飛大綬,腰佩分景之劍,頭上太華髻,戴太真晨嬰之冠,履玄璚鳳文之鞋。視之年可三十許,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真靈之人也。”其實漢代人對西王母的信仰與崇拜并不在于她的丑陋與美麗,主要在于她掌有不死之藥!痘茨献·覽冥訓》載:“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張衡的《靈憲》亦載此事。為此,在漢代引起了對西王母的信仰狂熱!稘h書·哀帝紀》載:建平四年“關東民傳西王母籌,經歷郡國,西入關至京師。民又會聚祠西王母。”《漢書·無行志》則說當時“京師郡國民聚會里巷阡陌,設祭,張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又傳書曰:‘母告百姓,佩此書者不死。不信我言,視民樞下,當有白發。’”由此漢代人對西王母的信仰可見一斑。
東王公又稱東王父,其出現晚于西王母,漢以前文獻無征。東方朔《十州記》云:“扶桑在碧海之中,地方萬里,上有太帝宮,太真東王父所治處。”《神異經·東荒經》說:“東荒山中有大石室,東王公居焉。長一仗,頭發皓白,人型鳥面而虎尾,載一黑熊,左右顧望。”《中荒經》:“(昆侖)上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翼一萬幾千里。西王母歲登翼上會東王公也。”文獻中關于東王公的記載雖晚,但在漢代畫像石刻中,他確作為西王母的對偶神,與西王母經常一起出現。而其主要神職為東方主神,與西方主神西王母相對應。
3、羽人
各地漢畫像石中都有身生羽毛或翅膀的羽人。他們或作飛翔狀或與神靈異獸嬉戲,如南陽出土的一方漢畫像石,畫面右刻翼虎,張口怒目,尾翹揚;后有羽人,翼馳張、臂前伸,正在追逐翼虎(圖三)。徐州睢寧張圩出土有一方漢畫像石,縱119、橫42厘米。畫面上刻一羽人戲鹿,另有一飛鳥。下欄左刻二龍作交纏狀,右刻一白虎。
羽人之說最早見于《楚辭》!冻o·遠游》云:“仍羽人于丹丘,留不死之舊鄉。”王逸注:“《山海經》言有羽人之國,不死之民;蛟蝗说玫溃砩鹈。”羽人即漢代信仰的仙人,古謂仙人均有翼,故曰羽人。仙人就是長生不老之人!墩摵·無形篇》說:“圖仙人之形,體生毛,臂變為翼,行于云。則年增矣,千歲不死。”羽人不只體生羽毛,其耳上聳高出頭頂。漢詩《長歌行》曰:“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拾遺記》卷三:“有黃發老叟五人,或乘鴻鶴,或衣羽毛,耳出于頂。”漢代人好神仙,追求成仙而長生不老。要想成仙,就得經過一翻身生羽翼的“化”的過程,即“羽化而登仙”!墩摵·道虛篇》曰:“為道學仙之人,能先生數寸之毛羽,從地自奮,升樓臺之階,乃可謂升天。”人升仙后,“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⒁清馮云鵬、馮云鵷所編《金石索》里收有“漢太山仙人竟”,其銘曰:“上大(太)山見仙人食玉英飲澧(醴)泉架交(蛟)龍乘浮云白虎引兮直上天受長命壽萬年宜官秩保子孫。”這些都是神仙信仰的真實寫照。
(二)、動物信仰
漢代人對動物的信仰,已基本脫離了原始狩獵的動物崇拜,其動物的圖騰意識也有所淡化。他們往往從一種功利的思想出發把信仰的動物靈化、神化,認為他們有超人的力量,是能給人帶來好運的祥瑞之物。
1、龍
漢畫像石中隨處可見龍的形象,有應龍、蒼龍、行龍等等,可見漢代人對龍的崇拜。
龍最早是中原部落各族的圖騰。新石器時代的墓葬中就出現了用蚌殼擺塑的龍的形象。⒂商周青銅器、玉器中有大量的龍的圖案。表明在當時人們的信仰中,龍已成為神靈!兑·乾卦》:“龍飛在天”,“或躍在淵”!蹲髠·昭公十九年》:“鄭國大水,龍斗于時門之外洧淵,國人請為崇焉。”《山海經·大荒北經》:“應龍已殺蚩尤,有殺整夫,乃去南方,故南方多雨。”
漢代對龍的崇拜更加強烈。《說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不僅如此,它還可以避不祥!墩摵·解除篇》云:“宅中主神十二焉,青龍白虎列十二位,龍虎猛神,天之正鬼也,飛尸,流兇,安放妄集,猶主人猛勇,奸客不敢窺也。”漢銅鏡中也常有“左龍右虎辟不祥,朱雀玄武順陰陽”的句子。龍還可以乘騎升天!洞蟠鞫Y·五帝德》:“顓頊 ……乘龍而至四海。”《史記·封禪書》栽:“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須,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屈原《九歌》中說諸神仙上天下地也都是乘龍的。河南南陽出土一方漢畫像石,右刻一兕,奮力怒目,向前猛沖,兕后一龍曲頸昂尾,作飛升狀,龍背騎一瘦小羽人。⒃這就是漢代人騎龍升天信仰在漢畫像石中的反映。龍到后世逐漸成了皇家的專利,百姓便不敢隨便染指了。
2、鳳
山東微山縣兩城鎮出土一塊永和四年的漢畫像石,縱67、橫104厘米,上刻一廳堂,垂幔,堂內男女主人端坐,左二侍女,右四人恭立。廳堂脊上有一對銜珠鳳鳥和二仙人,還有猴、熊、飛鳥(圖四)。
鳳鳥是傳說中的神鳥,亦名朱雀、玄鳥、鸞鳥等!渡胶=·大荒西經》曰:“有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鳳鳥是原始社會人們信仰的神鳥,到漢代演變成為祥瑞之物!对·大雅·卷阿》:“鳳凰鳴矣,于彼高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鳳凰于飛,翙翙翙。”《尚書·益稷》:“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謂鳳凰于飛,和鳴鏗鏘。”《山海經·南次三經》:“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漢代以前的古文獻中關于“鳳凰來儀”、“鳳凰于飛”的描述,使我們了解到這種靈禽在人們的信仰中為吉祥幸福的象征和美好愛情的比喻。徐州銅山縣白集漢畫像石墓后室有一方漢畫像石,畫面上部刻鳳鳥交喙,中刻鋪首,下刻鳳鳥銜魚。⒄鳳鳥交喙象征夫妻恩愛,鳳鳥銜魚則象征多子多孫。漢代人還把鳳鳥想象為象征天下太平,國泰民安的祥瑞之物。《山海經》、《說文》分別說鳳凰“見則天下安寧”、“見則天下大安寧”。此外,鳳凰在漢代還有象征圣明君主在世的吉祥寓意。即所謂“思及羽蟲,則鳳凰翔”。
到后世,民間的許多用物都用鳳凰做圖案,如鳳冠、鳳頭鞋、鳳髻、鳳釵等。
3、羊
1975年,陜西綏德延家岔村出土一塊漢畫像石(圖五)。此石置于墓中的西壁石框縱119、橫93厘米。圖中刻一山羊昂首跨步位于中央,兩角卷曲盤回,髧須下垂,明眸閃爍。畫面以祥云和龍、虎等靈異組合為背景,邊欄飾以夔螭紋。
羊本是普通的動物,古為“六畜”之一。早在《詩經》中就有關于羊的記載!锻躏L·君子于役》云:“日之西矣,羊牛下來。”后來羊曾為古代的祭祀珍品,太牢、少牢中都用羊。最遲到漢代,羊已成為人們信仰中的吉祥物!墩f文》:“羊,祥也。”漢代吉祥也多作“吉羊”。清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漢洗·大吉羊洗》有:“大吉羊,宜用。”又卷十《漢元嘉刀銘》有:“宜侯王,大吉羊。”漢瓦當、銅鏡中亦多有“大吉羊”的字樣。羊又與“陽”通,“三羊”即“三陽”,有否去泰來的吉祥含義!妒酚·孫子世家》:“眼如望羊。”《釋名·釋姿容》曰:“望羊:羊,陽也。言陽氣在上,舉頭高,似若望之然也。”
漢代人還相信羊能體現人倫之美,寓意吉祥!洞呵锓甭丁吩疲“凡贄,鄉用羔,羔飲之其母必跪,類知禮者。羊之為言祥,故以為贄。”這段記載告訴我們,漢代人把羊作為禮物互相贈送,還把羊看作知禮知孝的象征。
山東漢畫像石中,有許多中間刻一、二羊頭,旁邊再綴以其它物象的畫像石。據它們的形制、尺寸及雕刻布局看,當為墓室中的門楣。那么在墓室的門楣上刻這些羊頭作什么呢?《雜五行書》云:“懸羊頭于門上,除盜賊。”《新言》云:“初年懸羊頭磔雞頭以求富余……。”從這些記載我們知道,在漢代人的信仰中,懸羊頭于門上既可除盜賊,又有祈求富余的意思。
(三)、植物信仰
漢代人對植物的信仰是豐富的,漢畫像石中也多有表現,但由于是在石頭上作畫,限于當時的石刻水平,一些植物的形象很難表現清楚,這給我們的辨認帶來一定的困難。下面我們就目前能確認漢畫中的吉祥植物略舉幾例。
1、靈芝
靈芝一名“三秀”,又稱“靈草”。本為野生菌類植物,有一定的藥物作用。中國很早就注重靈芝,至戰國、秦 漢時期,隨著神仙思想的泛濫及讖緯迷信的影響,它逐漸成了人們信仰中的仙草!冻o·九歌·山鬼》曰:“采三秀兮于(巫)山間。”王逸注:“三秀,謂芝草也。”漢張衡《思玄賦》云:“聘王母于銀臺兮,羞玉芝以療饑。”又《西京賦》:“神木靈草,朱實離離。”薛綜注:“靈草,芝英,朱赤色。”按,靈草即靈芝。魏曹植《靈芝篇》云:“靈之生天地,朱草被洛賓;榮華相晃耀,光采煥若神。”靈芝又分上、中、下三等。晉張華《博物志》載:“名山生神芝,不死之草,上芝為車馬(形),中芝為人形,下芝為六畜(形)。”此中車馬芝最為貴!短接[》卷九八六引《仙人采芝圖》曰:“車馬芝生于名山之中,此堯時七車馬化為之。能得食之,乘云而行,上有云氣覆之。”由以上記載我們看出一方面漢代人對靈芝的稱謂還不規范,另一方面表現出漢代人對靈芝的極端信仰和求之若渴。
四川新津崖墓石函側面有一幅漢畫像,圖中刻兩仙人六博,在右側一仙人的背后有一多枝植物,蘑菇狀冠,應為靈芝(圖六)。南陽漢畫像石中,常見到伏羲、女媧手持曲莖蘑菇狀物,一般釋為靈芝。⒅漢畫像石中還可見到玉兔手持靈芝的畫像。從這些畫像中我們看出,靈芝是作為仙草、靈草或做不死之藥的材料置于漢畫像石中的。漢代人信仰神仙,希冀長生不死,靈芝正是他們達到這一目的的仙藥。一如漢樂府民歌《長歌行》所道:“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導我上泰華,攬芝獲赤幢。來到主人門,奉藥一玉箱。主人服此藥,身體日康疆(強)。發白復還黑,延年壽命長。”這正是漢代人對靈芝信仰的真實寫照。
2、嘉禾
漢畫像石中,有些被釋為嘉禾的植物。陜西黃家塔9號漢墓出土一方門楣畫像石,縱35、橫166厘米。畫面上欄左右角分別為日月輪,日月輪左右及下側繪卷曲云絮紋,間以羽人、九尾狐、玉兔搗藥等。下欄刻六獸,分別為馬、虎、麒麟、桃拔、二翼龍,它們之間的植物為嘉禾(圖七)。嘉禾是漢代人信仰中的祥瑞之物,為五瑞之一。《白虎通·封禪》載:“德至地則嘉禾生。……嘉禾者,大禾也。成王之時,有三苗異畝而生,同為一穗,大幾盈車,長幾充箱。民有得而上之者,成王訪周公而問之。公曰:‘三苗為一穗,天下當和(合)為一乎。’后果有越裳氏重九譯而來矣。”王嘉《拾遺記》卷一載:“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又《南岳志》引《湘衡稽古》云:“相傳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教耕,以其地為禾倉。”依此,疑九穗禾即嘉禾。
嘉禾實際上是一種大棵的谷子,其實去皮后即我們所說的小米。馬肅《繹史》卷四引《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隨耕而種之……。”1994年河南南陽七里園出土一方漢畫像石,其下層右角刻中耕除草的畫面。在長滿莊稼的田間,一農夫正為禾苗除草;右一農婦擔一罐一籃,正為耕耘者送水送飯。田邊有一回首的奔鹿。莊稼已齊腰高,從其形態上看應是漢代廣種的谷子,⒆亦可稱之為嘉禾。反映嘉禾圖象最多的當數陜北漢畫像石。在陜北漢畫像石中,嘉禾或處于各靈異之間,或充作畫面的補白,也有不少置于博山爐的兩邊。
漢代人認為嘉禾乃天帝神降,食之可長生不死。而這種嘉禾只有在有德行的君主其德降大地時才能出現。因此,漢代人對嘉禾的信仰主要在于它象征著明主在世,天下太平,并有食之不死之功效。
3、木連理
木連理也是漢代人信仰的五瑞之一。指一些不同根系的樹木其枝干纏繞在一起,漢代人視這種情況為祥瑞。
江蘇徐州睢寧出土有一方漢畫像石,縱118、橫60厘米。畫面以護欄為界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刻四人物,下部刻一木連理,連理木上系一馬正在吃草(圖八)!缎⒔·搜神契》說:“德至草木,則木連理。”《白虎通·封禪》云:“德至草木,朱草生,木連理。”《宋書·符瑞志》進而說道:“木連理,王者德澤純洽,八方合為一,則生。”而山東嘉祥武氏祠木連理漢畫像石題榜乃有:“木連理,王者德純洽,八方為一家,則木連理上。”《藝文類聚》引《晉中興征祥》釋為:“王者德淳洽,八方同一,則木連理。連理者,仁木也,或異枝還合,或兩樹共合。”因木連理在漢代被視為祥瑞之物,是王者德至草木的象征,所以各地多有發現。《后漢書·安帝紀》載:“東平陸上言木連理。”《晉書·元帝紀》云:“一角之獸,連理之木,以為休征者,蓋有數百。”
木連理也被稱作連理枝,在漢代還比喻成兄弟手足之情!段倪x》載漢蘇武詩曰:“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有:“孔懷兄弟,同氣連枝。”到后世木連理還是夫妻恩愛的象征。唐白居易《長恨歌》云:“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漢畫像石中反映的漢代信仰習俗紛呈繁雜,以上為常見的幾例,限于篇幅,不能一一類舉。
三
漢代的信仰習俗是由原始宗教萬物有靈的觀念發展而來的,是一種泛神的信仰。
原始人類相信人有靈魂,這種靈魂觀念產生于夢境。靈魂觀念進一步發展就產生了萬物有靈論。動物、植物有靈魂,自然現象有靈魂,以至推想自然界萬事萬物都有靈魂。靈魂觀念再發展就產生了神靈。氏族首領死后,人們懷念他、傳頌他,于是他就成了神。中國的許多民族領袖都是這樣,他們既是人又是神。這種造神過程在后世表現的更加清晰。如關公,他本是三國時蜀國的一員武將,后來成了人們信仰的伏魔大帝,全國有許多關帝廟?傊,或英雄人物、或有發明創造、或對人類有重大貢獻的人死后,在長期的傳頌中變成了神,后來又把神的觀念擴展到自然界。人們對這些神靈的功績和威力深信不已,并相信這些神靈會繼續給自己帶來好運,于是這些神靈就成為人們崇拜、信仰的偶像,并把他們刻繪下來以示吉祥。
漢代的民間信仰習俗與漢以后的宗教信仰是不同的,他是一種地道的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的信仰,是先秦以來中華民族民俗文化的積淀,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漢代中下層人們的思想、文化、生活等。我們現在常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儒、道、釋三教合一的文化。而漢畫像石表現的漢代人的信仰習俗中,還鮮見到宗教信仰的色彩,只是一些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反映。
佛教在東漢初傳入中國后,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這種影響的過程在早期還是相對緩慢的。直到南北朝時這種影響才凸現出來。道教創始于東漢末年,也是到南北朝時才產生較大的影響。所以也不可能在漢畫像石中反映出來。至于儒教那是南北朝開始的對儒家的一種稱謂,在漢代信仰中也無論其教。漢畫像石反映的漢代民間信仰習俗,基本上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即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得道升仙的思想以及對祖先的崇拜和泛神論的觀點。如鳳凰的首、翼、背、膺、腹紋分別是儒家的德、義、禮、仁、信;見則天下太平,明主“思及羽蟲,則鳳凰翔”;羊羔跪飲其母體現知禮知孝;嘉禾、木連理是君主德至地及草木而生。這些都是儒家禮義道德、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西王母、羽人,乘龍升天及服食靈芝則應的是道家追求神仙、長生不死的思想。伏羲、女媧圖象則是漢代人對祖先崇拜的反映。
從漢畫像石刻畫的漢代人信仰的神靈來看,是一種泛神的信仰。信仰的神靈非常的多。正如《漢書·郊祀志》所說:“自天地六宗以下至諸小鬼神,凡八千七百所,用三牲鳥獸三千余種。”就漢畫像石看,當時本土的主神系統正在形成,如西王母,她身邊往往圍繞著玉兔、三青鳥、龍等,甚至伏羲、女媧也處于從屬地位。但這種泛神的主神體系在漢代以后并沒得到繼續與完善,且原有的主神的神職也發生了變化。這主要是東漢末年佛教興起、道教創立所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