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月陸”就是每年農歷的六月初六,人們對這個平常的日子情有獨鐘,并賦予其厚重的文化意義。
中原一帶稱陸月陸為“姑姑節”。“麥稍黃,妞看娘。”每年收麥前,青黃不接的時候,閨女都會去看望母親,麥收后老母親則會帶上新麥面食物到閨女家問問收成如何,倘若收成不好,老岳母就要為難女婿了。因此時為麥收后農閑期,故有“六月六,走麥罷”的說法。
六月六也稱為曬書節。相傳朱彝尊在六月六日這天露著大肚皮曬太陽,正好被微服私訪的康熙看見,康熙問他為何露著肚皮曬太陽,他說一肚皮的書派不上用場,快發霉了,所以要曬曬。康熙回宮后就招朱彝尊進宮,經過交談,發現他果然滿腹經綸,于是把撰修《明史》的重任交給了他。此后讀書人都在這一天曬詩書字畫,以示學問高深,系成“曬書節”。曬書節還與佛教有關,相傳唐僧從西天取經歸來,途中經書掉進河里,他把經書撈出來晾曬,而這天正是六月初六。此后寺廟里就把六月六作為曬經書的日子,并稱此日為“晾經節”。
民諺稱“陸月陸,家家曬紅綠”。“紅綠”在農村,指家中儲藏的麥子、豆子等糧食。進入伏天,太陽熱辣,曬后的糧食不會再轉潮發霉,附在糧食上的細菌也會被曬死,此時不失為翻曬谷物的好時期。“紅綠”也指衣裳被褥。陳慶年的《西石城風俗志》記載:“不論貧富必各出起錦衣百曝之。”這一天,家家戶戶一早起來,翻箱倒柜把棉被、衣服搬出來曝曬。因晾出的被褥、衣服紅紅綠綠,故有此種說法。
傳統節日,大抵與飲食有關。這天,家家都會吃些干食以示缺水,其中有祈禱盛夏酷暑多降甘霖解旱,使五谷豐登之意。農諺中就有“拿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的說法。“六月六,熬綠豆”,在伏天喝綠豆湯或綠豆粥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綠豆湯可以避暑避邪毒。此時還是播種紅豆、綠豆的時候,“陸月陸,種紅綠”說的就是六月六前后,就要種綠豆、紅豆了。
“六月六,采紅花,采回紅花染指甲。”這天女孩子會用鳳仙花染指甲。在鎮江一帶,姑娘們在六月初六這一天用鳳仙花的花汁涂染指甲,作為應時打扮,這個風俗一直延續到“文革”前。唐代鄭奎妻《秋日》詩云:“洞簫一曲是誰家,河漢西流月半斜,俗染纖纖紅指甲,金盆夜搗鳳仙花。”可見,唐代已經有用鳳仙花染紅指甲的習俗了。
關于“陸月陸”的民俗還有許多,我們只有不斷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意義,才能令其煥發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