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毅
近來,在陜西省西安市新城區東尚社區,不少社區居民紛紛拿起紅繩跟隨結繩香囊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汪衛東和民間藝術家雷俊兩位老師學做中國結,社區里的“編織大軍”隊伍越來越壯大。這是由新城區文化館、區非遺保護中心和街道文化站組織的“非遺公益課堂”的系列活動之一,活動所需要的原材料由主辦方免費提供,社區居民如有學習熱情甚至可以在幾天時間內鍛煉成結繩高手。
其實,非遺進廣場、進社區并非是新鮮話題,但長期以來卻存在著“活動一陣風”,來去匆匆,不夠深入以及重展示、輕傳承等現象,以至于面對博大精深、魅力獨具的非遺項目,普通群眾更多的是給予驚嘆、贊美和掌聲,缺乏的是現場體驗和系統學習的機會。從傳承、推廣的效果來講,非遺進社區免費舉辦系統培訓無疑更接地氣,與群眾貼得更近,也更利于非遺項目的發展。雖然它在場面上不如大規模展演那樣有氣勢,卻是扎實推動非遺傳承的務實之舉,理應成為促進非遺傳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對于急需傳承的非遺項目來說,同樣適用。因此,創造條件、搭建平臺,讓普通民眾參與、投入到具體項目的制作、表演全過程,比簡單地為他們劃定“觀眾席”只當“看客”,更有價值和意義。在西安市新城區“非遺基層培訓月”舉辦期間,新城區文化館干部及眾多的非遺傳承人、文化志愿者將面塑、剪紙等非遺技藝動態地展現在10多個社區居民面前。大家在動手做、動手練的過程中,更多地感受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不知不覺地成了傳統藝術的一名傳承者。像這樣通過廣布點、系統教,把原本進社區的一次性活動轉變成長期培訓,對于各級文化館及非遺保護中心來說,無疑頗費工夫,但它是讓非遺項目活在百姓生活中的有力舉措。
當然,并非所有的非遺項目都適合進社區成為普通民眾學習和實踐的對象,文化館及非遺保護中心在現有條件下也很難將一些需要特殊材料、技藝繁難的非遺項目納入公益培訓的課堂,但只要情系兩頭,一頭連著需要保護、傳承的非遺項目,一頭連著愈來愈熱愛傳統文化的社區居民,非遺進社區必將綻放出務實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