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木偶劇團的木偶戲《趙氏孤兒》近日進京演出,大受歡迎。那長長的提線,讓人覺得很神奇。在很多木偶劇團都只演兒童劇甚至是偶人劇的今日,排演大戲似乎有些出力不討好,但該團團長王景賢卻快言快語地說,木偶戲不是只演給孩子看的,木偶不等同于卡通,有的木偶劇團演人偶劇,那是短平快的快餐表演,不是木偶藝術。
“木偶藝術最大的特點是操縱感,木偶沒有表情,在演出中慢慢吸引觀眾,讓人忘卻它是人操縱的木偶,這才叫入戲。”王景賢介紹說,泉州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源于秦漢,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邊地區流行。至今保存700余出傳統劇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構成的獨有劇種音樂“傀儡調”(含“壓腳鼓”“鉦鑼”等古稀樂器及相應的演奏技法)。同時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規范的操線功夫(傳統基本線規),以及獨具特色的偶頭雕刻、偶像造型藝術與制作工藝,是中國提線木偶藝術的不爭代表。泉州提線木偶戲主要傳承者——泉州市木偶劇團創建于1952年,建團以來,相繼創作排演了大批劇節目,足跡幾乎遍及中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海峽兩岸,以及世界五大洲近6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古藝新姿活傀儡》《欽差大臣》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后者曾兩度進入“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精品劇目提名”,2012年榮獲國際木偶聯合大會暨國際木偶節最高獎——最佳劇目獎。
2012年,該團又排演了《趙氏孤兒》。在3米多高的高臺之上,演員們手執30余條細線,懸絲而下,精準地操控著舞臺上小小的偶人演繹“仁義禮智信”的大命題。這一創舉不僅拓展了木偶戲的題材和表現內容,更賦予其深刻的思想內涵。王景賢透露,該劇的排演也是為了豐富這批演員的藝術履歷。這批人也到了帶徒傳藝的年齡,演過喜劇,也演過悲劇,這“一悲一喜”的歷練大大提高了演員解讀角色和劇本的能力以及舞臺表現力,對于日后的教學大有益處。因為培養年輕人才對提線木偶傳承發展至關重要。
與其他非遺項目一樣,提線木偶也面臨著傳承困難,那就是報名者越來越少。
為了讓年輕一代演員受到更系統、更有針對性的指導,王景賢采取“以師帶徒”的傳統授課方式,讓藝校畢業的學員拜團里的年長者為師,培養和建立師徒間的情感與責任,以傳承劇種內部的倫理道德,來保證傳承的可持續性與質量。同時,考慮劇種的未來發展,2006年,福建藝校泉州分校創辦“06級提線木偶表演大專班”,2011年泉州市木偶劇團又與上海戲劇學院聯合招收本科生,為提線木偶的傳承搭建后備人才培養的平臺。因為提線木偶操作復雜,所以干這一行的師傅必須從小就開始練習。而且通常是兩個人操縱一個木偶,要配合得好,像一個人一樣。除了手法嫻熟外,王景賢還要求演員們能說會唱:“我不允許配音,因為這樣就失去了現場感。”此外,這些演員個個都是設計師,他們會根據各種劇目的需要,動手制作相應的提線木偶。“只有親手做出來的木偶,才會真的聽你的話。” 2012年10月,劇團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優秀實踐名冊”,實現了我國在此項目零的突破。
“目前我們在國外演出多,在國內也演,但最重要的是傳承。”談到未來發展,王景賢仍認為傳承是最緊迫的事。他希望政府能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讓這門古老的藝術煥發新的生機。肖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