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上的金龍栩栩如生。
紫衣袈裟上有133條五爪金龍盤旋。
“一座棲霞山,半部金陵史”。清乾隆皇帝對棲霞山特別鐘愛,他六下江南,有五次駐蹕棲霞乾隆行宮。乾隆御賜棲霞寺的鎮(zhèn)寺之寶——“紫衣袈裟”,在流落60多年回歸棲霞寺后,將在下周一首次在棲霞寺文物樓對公眾展覽,同時展出的還有棲霞古寺中興祖師宗仰上人親自組編的頻伽大藏經(jīng)。揚子晚報記者 楊娟
袈裟上盤旋133條金龍
揚子晚報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整個袈裟長約2.3米,寬約1.1米,整體呈紫色,四周有八條金龍盤旋,兩兩相對,中間又有125條金龍,或抬頭吐氣、氣貫山河,或騰云盤旋、神態(tài)各異,非常氣派。金龍四周還伴有祥云起舞,整個袈裟共繡有133條龍,栩栩如生。
在袈裟的背面可以看到“清乾隆帝五幸棲霞行宮御賜金龍袈裟永鎮(zhèn)山門”的字樣。袈裟上的金龍和祥云以及上面的圖案都是用金線繡制而成的,且這些金龍都是五爪龍,俗稱“金龍袈裟”,為皇家御用,顯示了皇家威嚴和袈裟的珍貴。從袈裟上寫的字分析,這是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回到北京后才賜給棲霞寺的,而不是在南巡期間。
袈裟去年才回歸棲霞寺
據(jù)介紹,這件袈裟是1949年棲霞寺的志開法師秘密囑咐達道法師帶往香港的,后來的僧人也不知道以前棲霞寺還有這么一件寶貝。達道法師是棲霞寺下院香港鹿野苑住持,是南京人。他1921年8月27日生于南京江浦縣楊氏府中,1937年16歲時于江浦中學畢業(yè),1939年18歲時剃度出家。他早年就讀于棲霞山律學院,后來轉(zhuǎn)至鎮(zhèn)江焦山佛學院求學。
解放前他重返棲霞寺,1947年與同門法兄來到香港,居住在棲霞分院鹿野苑內(nèi)。后來一直在香港,直到生病之后,他又回到了南京。去年,達道法師示寂前,特意囑咐侄女將這件御賜鎮(zhèn)寺袈裟重新送回棲霞寺。這60多年,他一直悄悄地珍藏著,從來沒有對外公開展示過。在達道法師的荼毗法會上,達道法師的侄女捧出這件紫衣袈裟,說是法師遺愿,讓它重回棲霞寺。
寺志沒有乾隆御賜袈裟記載
“以前我們都不知道有這件袈裟。”南京棲霞古寺法師告訴記者,在寺志上也沒有記載,可能以前也只是一代代秘密相傳。
據(jù)介紹,袈裟主要有三種:五衣、七衣、大衣。紫衣袈裟則是僧人“大衣”之上的特殊服飾,只能在大法會或者朝見帝王會見大臣時才可穿著;实圪p賜給僧人的就叫“紫衣袈裟”。
袈裟上的字樣,顯示出了它的身份:“清乾隆帝五幸棲霞行宮御賜金龍袈裟永鎮(zhèn)山門”,說明這是清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回到北京后才賜給棲霞寺的,是“鎮(zhèn)寺之寶”。
文物樓內(nèi)還展出珍貴大藏經(jīng)
除了乾隆御賜的紫衣袈裟外,還能看到棲霞古寺中興祖師宗仰上人親自組編的頻伽大藏經(jīng),彌足珍貴。據(jù)介紹,整個文物樓面積約400平米,里面還有棲霞古寺的沿革、老照片以及寺院珍藏的文物約百余件。可以說這些文物是棲霞古寺建寺1531年來的時代縮影和精華所在,有興趣的游客,可以在欣賞秋棲霞紅葉的同時,順便到棲霞寺的文物樓內(nèi)看看。
■鏈接
乾隆與棲霞山的淵源
乾隆皇帝曾經(jīng)六下江南,即1751年、1757年、1762年、1765年、1780年、1784年,曾經(jīng)五次駐蹕棲霞山乾隆行宮,前后共有45天。據(jù)清代大文學家袁枚所著《袁文箋正》記載:“乾隆十六年三月朔 天子南巡狩獵至于攝山……”,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也就是乾隆第一次南巡,當時由于乾隆行宮并沒有修建完成,所以乾隆皇帝只能到棲霞山狩獵,后他又可能回到南京城,住在其它的行宮內(nèi)。足見,乾隆皇帝雖然沒有住在棲霞山,但也對棲霞山的美景流連忘返,后幾次南巡,乾隆皇帝均住在棲霞行宮內(nèi)。
乾隆行宮是由當時兩江總督尹繼善,前后花了近六年時間,終于在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前完工。共有房間約2000余間,面積約4萬平方米,是南巡行宮中最大的一座。乾隆描寫棲霞山各名勝的詩作多達116首,匾聯(lián)44副,佛贊1篇,對其偏愛的棲霞十景,乾隆行宮、彩虹明鏡、紫峰閣、玲峰池、萬松山房、珍珠泉、德云庵、疊浪巖、幽居庵、天開巖,不僅寫出許多贊美的詩聯(lián),并畫下這十景當時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