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晚清”,為何需要“圖像”

2014/12/5 9:27:22 點擊數: 【字體:


“晚清”,為何需要“圖像”
“晚清”,為何需要“圖像”

《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之外》 陳平原著 東方出版社

“晚清”,為何需要“圖像”

《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之外》 陳平原著 東方出版社


“晚清”,為何需要“圖像”

《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之外》 陳平原著 東方出版社

“晚清”,為何需要“圖像”

《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之外》 陳平原著 東方出版社
 

    剛剛出版的《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之外》,為讀者帶來一個重看晚清的新視角。作者陳平原,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先后出版過《點石齋畫報選》《看圖說書——中國小說繡像閱讀札記》《圖像晚清》等相關著述。“我之關注圖像,與美術史家不同,更多考慮的是圖文之間的縫隙、對話與互補。”陳平原這樣解釋對圖像“情有獨鐘”的原因。而晚清的思想潮流、社會生活及文化生產,則是他一直以來的關注所在。

    依舊是從“圖像”入手,這一次,陳平原別出心裁地通過《點石齋畫報》之外的其他畫報,“打開一扇小窗,接晚清社會文化‘地氣’”。

中國古代有書必有圖

    記者:這本書中更偏重的是“圖像”還是“晚清”?

    陳平原:此書的重心,首先是“圖像”,而后才是“晚清”。

    古代中國“圖”“書”并稱,有書必有圖。但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大部分圖像資料沒能像其闡釋的經典那樣留存下來。圖譜的失落以及國人讀圖能力的退化,宋人鄭樵已有很深的感嘆,其在《通志略·圖譜略》中,專門討論了“圖”“書”攜手的重要性,批評時人“見書不見圖”。在文字之外,圖像如何傳遞知識、表達情感以及完成文明的塑造,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

    而對中國學界來說,“讀圖”還是一門生疏的“手藝”。既擅長閱讀、分析圖像,又頗能體味、保持文字魅力,這很不容易,需要修養,也需要訓練。讀圖有趣,但并不輕松。這也是我二十年間,持續關注圖文之間的對峙與對話,且多有論述的原因。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書籍、報刊、檔案、書信日記等,往往只使用文字材料,最近十幾年方才兼及圖像。畫報不僅是資料庫,更是一個特殊視角,我稱為“低調啟蒙”——與《新民叢報》《民報》等高調論述不太一樣,更接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如果說“開通群智,振發精神”是晚清所有報刊的共同主旨,那么,以“圖像敘事”為主的晚清畫報,追求的是“其事信而有征,其文淺而易曉”。這種編輯策略,當初是讀者對象決定的,“故士夫可讀也,下而販夫牧豎,亦可助科頭跣足之傾談”。百年后,研究者則從這種兼及娛樂、商業與改良群治的讀物中,發掘出一種不怎么居高臨下的啟蒙姿態。

關注《點石齋畫報》之外的晚清畫報

    記者:為什么書名提到了《點石齋畫報》,書中談的卻是其他畫報?

    陳平原:這回出版的《圖像晚清》,其實是兩冊,一冊專注《點石齋畫報》,一冊談論《點石齋畫報》之外的“晚清畫報”。前者是修訂版的舊書重印,后者才是近期的研究成果。

    1884年創刊的《點石齋畫報》,是近代中國最早、影響最大的一份新聞畫報,國內外學界已多有研究,我只不過是“眾聲喧嘩”中的一家之言。而關注它之外的“晚清畫報”,我雖不敢說“獨步天下”,但起碼是比較有特色的。

    多年來,我曾在不同場合提及:“創刊于1884年5月8日,終刊于1898年8月的《點石齋畫報》,十五年間,共刊出四千余幅帶文的圖畫,這對于今人之直接觸摸‘晚清’,理解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是個不可多得的寶庫。”這話有瑕疵,須略為修正:不僅《點石齋畫報》,眾多徘徊于“娛樂”與“啟蒙”之間的晚清畫報,都將“對于今人之直接觸摸‘晚清’”起決定性作用。之所以不厭其煩,再三談論此話題,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提醒學界關注《點石齋畫報》之外的晚清畫報。

    此書收文二十則,介紹了二十八種晚清畫報。選擇這些畫報的標準有三個:重要性、藝術性和稀缺性。前兩者屬于個人判斷,不見得都被認可;第三種更值得一提。舉個例子,上海環球社1909年8月至1910年8月間發行的《圖畫日報》,共出刊404期,每期十二頁,總篇幅與《點石齋畫報》不相上下。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刊了這套畫報,很多大學圖書館有入藏,因而我就少費口舌。至于那些存世極少、水平不錯而又罕為人知的畫報,如北京的《星期畫報》(1906)、《益森畫報》(1907)等,我會格外用心。

    晚清畫報主要集中在今天大家耳熟能詳的“北上廣”。按創刊時間排列,應該是上海、北京、廣州。第四個稍弱一點的,是北方的重要通商口岸天津。其他城市偶爾也刊行畫報,但大都發行時間短,影響也不大。這一出版格局,與當年西學東漸的步伐大致吻合。或者說,畫報本身就是現代傳媒以及都市生活的產物,且反過來印證了現代都市文化的形成。

“畫報”中重看晚清有新意

    記者:從這些畫報的角度出發,您看到了晚清社會文化中的哪些新意?

    陳平原:晚清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其中最為關鍵的是中外、滿漢、新舊、雅俗,還有革命與改良等。如何論述,取決于個人的立場及視角。《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開列了“中外紀聞”“官場現形”“格致匯編”“海上繁華”四大主題。而《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之外》中,再添上民俗風情與城市建筑,是考慮到今人的閱讀趣味。至于當初占據不小篇幅的鬼神故事以及因果報應則沒有納入。

    這其中讓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石印術的引進和畫家在啟蒙事業中的作用。明清小說戲曲的插圖十分精美,但版刻制作工藝相當復雜。而石印術的引進,使這一切變得簡單許多,剩下的主要問題,就是配圖的原則以及繪畫的能力。在中國,吟詩作文乃讀書人的當行本色。至于繪畫能力,則必須接受專門訓練。故但凡創辦畫報,“延請名手,精心圖繪”便成了要務。此前我們談論晚清的啟蒙事業,關注的基本上都是“文人”。而從上海的《點石齋畫報》到廣州的《時事畫報》,其成敗得失,畫家均起關鍵性作用。

    這本書也有遺憾。談論晚清畫報,必須兼及政治立場、審美趣味、技術手段以及生產流通。此書雖有整體規劃,但畢竟是為《看歷史》雜志撰寫的專欄文章,更加強調可讀性。若從專業角度看,如此“圖文并茂”,好處是兼及雅俗,缺點則是缺乏深度,很難“兩全其美”。專業性的考證、辨析與闡發,只能交給即將由三聯書店刊行的增訂版《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來實現了。

    (本報記者 李苑)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14-12-05)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