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寧夏地區的人就很倚重羊,從水洞溝遺址到賀蘭山巖畫,在寧夏,考古學家發現的“羊”可不少。記者在羊年開春,一一為您盤點那些出土的寧夏“羊”。
寧夏人的“羊崇拜”
考古學家曾在水洞溝舊石器遺址東側,發掘出了羚羊、轉角羊等十幾種動物化石。也在青銅峽鴿子山遺址采集到野羊等大量食草類哺乳動物的牙齒和骨殖。這一時期,羊僅是人類獵捕的對象,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
直到先民繪制賀蘭山巖畫時,成群的羊才在寧夏史料中喜氣洋洋“出鏡”。
賀蘭口有一幅表現生殖力傳遞的巖畫。這幅巖畫正中有一個自然形成的橢圓形石疤,代表女性生殖器。石疤的右上方有一只狼,左上方有一幅男女交媾圖,右下方有兩只羊正在交配,羊的上方正對著一個人。這幅連環畫可以讀作:狼氏部落的人,在巫術的作用下,通過石疤這個中介,把動物旺盛的生殖力傳遞給人,增加了人的繁殖能力。
在原始宗教中,羊擔當著引領人的靈魂“升天”的重任,羊就成了先民們崇拜的神靈。賀蘭口有一塊石頭,叫“擁抱石”。石上刻有31幅人面像和一只羊,還有一個六環重圈。著名巖畫研究專家賀吉德如此破譯:羊引領這31位祖先的靈魂到六環重圈里安息。依據是,澳洲土著部落貯存祖先靈魂的靈牌上刻有同心圓圈,賀蘭口六環重圈因此也是一種祖先靈魂的“珠靈卡”,這是對祖先的崇拜。賀蘭口北坡西夏題刻的人面像也是一幅羊圖騰崇拜人面像。
羊引領人的靈魂“升天”的理念至今還保存在寧夏南部山區的葬俗里。主持葬禮的人念完祭文以及參加葬禮人的名單后,就牽來羊舉行 “領羊”儀式。如果冷水噴灑在羊頭上,那只據說能引領死者靈魂的羊很快抖毛擺頭示意死者對人生很滿意,死者親屬就獲得了心靈的慰藉。有時,即使給羊洗個冷水澡,它也不擺一下頭。再換幾只羊,大水洗澡,但羊還是誓死不抖毛擺頭。無奈之下,葬禮主持人就得禱告安慰那位心懷遺憾的死者,讓死者的兒女親屬哭天搶地去檢討自己的不是。
羊是財富與美的象征
用羊作為殉葬品成為古代寧夏人展現死者財富的最普遍形式。
二十世紀以來,寧夏先后在中寧、原州、西吉、彭陽等地發現了一批北方系青銅文化遺存,并出土了大量牲畜頭骨。彭陽縣古城鎮王大戶村春秋戰國墓地發掘出180余件馬、牛、羊頭骨,每座墓葬都有二三十件馬、牛、羊頭骨殉葬。西吉縣新營鄉陳陽川村一座墓葬中也發現了馬頭骨3個、牛頭骨4個、羊頭骨8個,散置于墓主人周圍。原州區楊郎馬莊和彭堡于家莊春秋墓葬,以動物的頭和蹄作陪葬,而且數量大,主要有馬、牛、羊3種,以羊最多,少者3具,多者達54具。
古人認為,羊具有美和善的品質。在寧夏的出土文物中,顯示財富之外,羊的藝術價值也華麗登場。
寧夏博物館三件鎮館之寶之一的錯金銀銅羊,出土于彭陽縣漢代古城。銅羊全長8厘米,高5.5厘米,重665克,屬國家一級文物。該銅羊四肢緊縮作臥地回首狀,羊脖彎曲回首似張望樣,雙目凝視,表情祥和。通體使用傳統的錯金銀工藝,用細如發絲的金銀線,在羊身上鑲錯出花紋,如同羊毛,反映出較高的鑄造技術與審美意識。
寧夏考古報告中有關羊的記載很多,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一定會有更多的“羊”為您揭開寧夏的歷史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