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軍隊在長平決戰,趙國四十萬兵將戰敗降秦,旋被秦軍一夜坑殺。長平之戰是趙國由盛轉衰的拐點,其直接原因在于新任大將趙括紙上談兵,不會用兵,更深層的一個原因則是趙國決策層缺乏考察人才的經驗,不重視近距離了解人才。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趙括自年少時就學習兵法,家傳兵書一覽而盡,談論兵事頭頭是道,自認為天下無人可敵。但趙括不知兵要,絕不是一名統兵之才,對這一點趙國有兩個人看得比較準確,一個是他的父親,另一個是他的母親,他們都是能近距離了解趙括的人。
趙括的父親趙奢曾在九年前的于閼之戰中以弱勝強,大破秦軍,一度成為與廉頗藺相如并列的人物。他與兒子趙括談論兵法,不能駁倒趙括,但并不認為趙括能夠統兵為將,他對家人說:“戰爭是要死人的事情,而趙括卻把作戰看得太輕易。國家不用趙括為將就好,如果將來讓他統兵,必定招致失敗毀滅。”知子之深,莫如其父。趙奢根據自己為將的經驗和對趙括的近距離觀察,知道兒子遠非將才,希望他不要操掌兵權,以免喪敗之辱。
秦趙兩軍在長平相持待戰時,趙奢已經離世,年輕的趙孝成王趙丹輕信了秦國間諜散布的謠言,以為秦軍最怕趙括統軍布陣,遂命趙括替代廉頗為長平大軍的總指揮。趙括受命為將后,歸家辭別母親,準備去長平赴任,其母上書趙丹說;“趙括并非將才,不能讓他統兵!”趙丹見書后叩問緣故,其母回答說:“趙括的父親趙奢為將時,所得到的賞賜,全部分給軍吏;受命之日,就住宿于軍中,不問及家事,與士卒同甘苦。現在趙括剛做了將軍,就東向而朝,接受部下拜見,軍吏不敢仰視;大王賞賜給的金帛,全部拿回家中收藏,打聽到合適的田地房屋就置買下來,為將難道能這樣嗎?愿大王不要委派他。”察子之詳,莫如其母。這位母親將兒子任將后的行為與其父的行為作了比較,從兒子處理與士卒的關系上及對待賞賜的態度上,看到了他為將的缺陷,出于對國家、家族和兒子的多重關愛,她反對任用趙括。這位母親對自己的判斷非常自信,她見趙丹堅持任用趙括,遂提議說:“大王一定要任用他,如果發生不如意的事情,請讓一家人免受連坐。”趙丹答應了。長平戰敗,趙括家人因此沒有受到株連。
孝成王趙丹不相信近距離的人才觀察,誤用趙括,導致長平慘敗,這在用人上有著深刻的教訓。事件告訴人們:重大關口上的選才用人,既不能輕信被任用者的夸夸其談,也不能依憑于不切實際的贊譽,要同時重視近距離的了解。與一個人長期相處的人物,包括同事、鄰居、親屬等,他們在日常接觸中能夠真切感受到該人真實的志趣、情懷和才干,是其最清楚的知底人,要重視這些身邊人的看法。
當代社會生活具有更加豐富的內容,對各級各類人才的考察已形成了必要的規則和程序,而歷史的經驗與教訓仍是人才考察工作的重要借鑒。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選才用人時指出:“知人不深、識人不準,往往會出現用人不當、用人失誤。”這一結論包含著對許多歷史教訓的高度概括。為了準確地知人識人,他要求組織部門對人才要“多渠道、多層次、多側面深入了解”,并特別強調“要近距離接觸干部”,提出“要多到基層干部群眾中、多在鄉語口碑中了解干部。”這一思路和方法具有充分的科學根據與深厚的歷史依托。現實與歷史都表明,人的見識見解、品質情懷、境界格局、能力水平這些方面,只有近距離地觀察才更真實,有了近距離的了解才更準確。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作者:馮立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