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名士裴秀出身于貴族世家“河東裴氏”,是官三代,他的爺爺與老爸,分別做過東漢、曹魏的尚書令。
曹魏末年,權臣司馬昭執政后,傾向于立二兒子司馬攸為接班人。大兒子司馬炎急了,他自認天生異相(《晉書》載其“發委地,手過膝”),就向裴秀請教說:“先生您看,從外表上能看出人的貴賤嗎?”裴秀說:“也許吧。”司馬炎就把自己的拖地長發與如猿長臂秀給裴秀看,以示自己并非常人。要知道雙手過膝可是貴人的標準配置,譬如說劉備就是這樣的體征。裴秀一看,哎喲,不錯哦,貴極了!就此成為他的“鐵桿粉絲”。
不久,司馬昭就接班人人選向大臣們征求意見,裴秀說:“司馬炎同學聲望極高,又是龍態鳳姿,一身帝王相,將來肯定是要當皇帝的!”司馬昭一聽,說的也有道理,就采納了他的建議。司馬炎接班人的地位由此確定。
司馬炎建立西晉后,對裴秀投桃報李,先后任命他做了尚書令和司空。官是做的夠大,然而對于裴秀來說,最大的成就卻不在此——做官不過是副業,繪制地圖才是他的主業。裴秀擔任司空時,除負責朝廷政務外,還主管全國的戶籍、土地、田畝賦稅和地圖等事。正因職務關系,裴秀有機會接觸到很多地理和地圖知識,由此開發出了地圖學家的兼職身份,這身份在后世的知名度遠遠超過了他的官員身份。
當時,朝廷珍藏的地圖過于巨大,動不動就是由幾十匹絲絹制成,不僅查閱不便,而且不夠精確。有人繪制了一幅《天下大圖》,足足用了80匹絹。裴秀采用“一分為十里,一寸為百里(大約為1:180萬)”的比例尺,把那幅巨圖微縮成一丈左右的《地形方丈圖》,并且把名山大川、河流湖泊、城鎮鄉村等標注得一清二楚。
作為地圖學家,裴秀在地圖理論學方面很有建樹,最早的歷史地圖集《禹貢地域圖》就是他的作品。他還提出了“制圖六體”,即分率(比例尺)、準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等繪制地圖六項原則,這在世界地圖學史上也屬劃時代的創新舉措,即便是如今也在沿用。
鑒于裴秀在地圖學方面的成就,人們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將他與古希臘那位提出“地心說”的大神托勒密相提并論。即便在現代,國內也將地圖制圖最高榮譽獎命名為“裴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