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五中全會后通過“全面二孩”政策,“只生一個”的計生政策成為歷史。那么,在中國古代,人口發展趨勢和人口規模是怎么樣的呢?西漢后期人口達6000萬
《漢書·蕭何傳》中記載,劉邦的軍隊進入咸陽后,蕭何先把秦朝丞相、御史收藏的圖書收繳上來,從而得知當時的人口已由原3000萬降到1300萬左右。可見秦朝時期是做過戶口統計的,但是后來這些戶口資料全部散佚。
現在已知最早的人口調查數據是在西漢末年,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戶口數,這是中國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第一個比較完整的戶口統計。據《漢書·地理志》: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民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這個人口數量為兩漢之最,估計實際人口達6300萬。
公元3世紀初,中國進入三國鼎立時期,三國戰亂又使人口下降至1660萬。西晉統一全國后人口恢復到4000萬左右。但西晉后期的八王之亂使人口降至1200萬。宋代鼎盛時期人口破億
唐代是中國古代鼎盛時期。唐中期,因為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口急劇增長,最初的戶口管理也很嚴格,但從高宗開始,管理逐漸松弛,由于地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日益加重,戶口逃亡現象越來越嚴重。經過“安史之亂”,從公元755年到764年,由全國“口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四百八十八”驟減到不足1700萬。
宋朝初建,人口已銳減為1628萬。宋朝政府對戶口統計設立了一些新的制度,比如丁籍制度。但是,丁籍制度只調查每戶家中的壯丁,“女口不須通勘”。專家估計宋鼎盛時期的人口達到1.1億。由1億到4億,清朝人口大爆炸
經過元末戰亂,明初的人口甚至沒有明確數字。后來政府對戶口管理極為嚴格,采用黃冊制度,把丁口、家產、牲畜通通列入統計。但是,明末戰亂使得人口數量下降很快,只有4200多萬。
到了清代,中國人口劇增。清朝“攤丁入畝”制度不收人頭稅了,根據田產來收稅,因此帶來一個后果,就是導致人口激增。于是從乾隆開始,中國人口突破了1億,接著突破2億、3億,到清朝末年已超過4億。
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人口調查是在民國時期,當時人口統計成員主要是警察,而警察不是挨家挨戶地上門調查,是要各地方百姓到指定地點進行登記。此間,曾調查出中國人口達到四億七千多萬,這樣的統計當然是不太精確的。但“四萬萬同胞”之說因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