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guān)注 >> 瀏覽文章

唐代墓葬中出土數(shù)個“餃子”“祛寒嬌耳湯

2016/10/24 17:32:30 點擊數(shù): 【字體:

唐代墓葬中出土數(shù)個“餃子”“祛寒嬌耳湯

唐墓葬中出土的“餃子”

  考古發(fā)現(xiàn):1959年,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編號為301號的墓中,出土3個灰陶小盌,盌中各置一只餃子。餃形如月牙,長約5厘米、腰寬1.5厘米,皮是麥粉做的,與現(xiàn)代所吃的餃子完全一樣。1989年,在對阿斯塔那墓地再次發(fā)掘時,從一座墓中又發(fā)現(xiàn)了水餃。

  餃子,古人視之為小吃,歸為“點心”類食物。據(jù)《酌中志》記載,明代,正月初一宮中要“吃水點心”。

  據(jù)考,餃子的出現(xiàn)晚于面條。民間一直傳,餃子原叫“嬌耳”,是東漢名醫(yī)張仲景發(fā)明的,他最早用“祛寒嬌耳湯”御寒防病。在張仲景生活的年代人們確已吃餃子,1981年從重慶忠縣涂井崖墓出土了一件陶庖廚俑,俑面前的案上便有“餃子”。

  但漢魏人并不把餃子稱“嬌耳”,而稱“餛飩”。隋唐時,餛飩的形狀更接近現(xiàn)代餃子的形狀,多做成“偃月”狀。除了“餛飩”一名外,唐人還稱水餃為“牢丸”,唐段成式《酉陽雜俎·酒食》中便提到了不同做法的“籠上牢丸”和“湯中牢丸”。

  到了宋朝,“餛飩”與“餃子”才被區(qū)別開來。根據(jù)形狀,宋人將餃子稱為“角兒”或“角子”,宋周密《武林舊事》中便提到了“市羅角兒”、“餳角兒”等諸種餃子;因為餃子是扁狀,有的地方又稱之為“匾(扁)食”。

  元明時人們?nèi)粤晳T稱餃子為“角兒”。元忽思慧《飲膳正要·聚珍異饌》便記載了當時宮中流行的“水晶角兒”、“酥皮角兒”、“撇列角兒”、“時蘿角兒”等多種餃子。到明朝,“水餃”、“餃兒”叫法被接受,明張自烈《正字通》“餃”條稱:“水餃耳,即段成式食品,湯中牢丸,或謂粉角,北方人讀角為嬌,因呼餃餌,偽為餃兒。”

  明清時人們食餃之俗與今天已無不同。清徐珂編撰《清稗類鈔·飲食類二》“餃”條稱:“蒸食、煎食皆可。蒸食者曰湯面餃,其以水煮之而有湯者曰水餃。”

  值得注意的是,在角子成為“餃子”后,餃子被賦予了更多的民俗學意義,興起了立秋、立冬、過年吃餃子風俗,取“時節(jié)交替”、“更歲交子”之意。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甘肅網(wǎng)
0
相關(guān)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shù)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