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建構新道家的“自然世界”

2017/7/3 11:17:28 點擊數: 【字體:


建構新道家的“自然世界”
《老子言道圖》 資料圖片
 

  我們常常以人類為核心、立足于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看待這個世界,把人類之外的存在稱為環境,于是有所謂外太空環境、太空環境、自然環境等說法。我所謂的自然世界是就整個宇宙而言的,宇宙就其本質意義上就是自然世界,乃是自然的存在。

  自然世界的觀念是從宇宙的視角對宇宙的認知與理解,是從自然的視角對自然的認知與理解,與人類視域中的自然環境無關。因為自然環境是相對于人類而言的,是以人類為中心而把人類周圍的世界稱作自然環境,并且自然環境通常指人類可以觸及或者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人類周圍的外部世界。這種自然環境主要指地球上影響人類生存的各種因素的總和以及包裹地球的大氣層,包括大氣、氣候、陽光、風雨、海洋、河流、山脈、草木、禽獸等等;這種自然環境是有限的,通常也是可以認知的。

  自然世界雖然是無限的,涵蓋整個宇宙,但是,以人類的智力不太可能能夠窮盡這無限的自然世界、無限的宇宙。不得已,我們把自然世界劃分為四個層面:由無數的星球與星際空間以及生存于其間的自然物等所組成的自然世界,由外太空、太空、大氣層、地球以及生存于其間的自然物等所組成的自然世界,由太空、大氣層、地球以及生存于其間的自然物等所組成的自然世界,由大氣層、地球以及生存于其間的自然物等所組成的自然世界。對于人類而言,所謂自然世界主要指后二者,而后二者對于人類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從目前來看也是人類可以認知的領域。

  自然世界的本原是道,道是自然世界、自然萬物的創生者。就道創生自然世界、自然萬物而言,道首先創造出一元之氣——混沌一體的、原始的“物”,由其構成原初的自然世界,然后使一元之氣分化為陰陽二氣,通過陰陽二氣的各自凝結而生出天地,再通過陰陽二氣的交通、匯合生出天地間的自然萬物;道無處不在,在生出自然世界、自然萬物之后存在于自然世界、自然萬物之中,與自然萬物“親密無間”,融為一體;天地不死,自然萬物在生命終結后又會回歸于道,消融于道之中;自然萬物雖然有其生死,但是,自然萬物所構成的自然世界卻是有始無終的存在。

  自然世界由天、地、天的構成者、地上的自然物以及天地之間的自然物等所構成,而天則由日月、星辰、四時、晝夜等所構成,地上的自然物則有山川河流、草木禽獸、飛鳥、魚鱉、昆蟲等,天地之間的自然物則有陰陽二氣、風雨雷霆、云彩等;在自然世界中,天地最為重要,天地以及天地之間的空間最為廣大;不僅天地以及天地之間的空間最為廣大,而且天地能夠生而不死,這是天地能夠成為天地之外的自然萬物的生存家園的重要原因。

  自然世界中的自然萬物雖然千差萬別而且看起來差距巨大,其實,自然萬物的差別是相對的,與此相應,自然萬物雖然有強有弱而且看起來強弱分明,但自然萬物的強弱也是相對的,所以,莊子曰:“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物與物何以相遠?”(《莊子·達生》)從自然萬物的本原、構成以及自然萬物差別和強弱的相對性來看,自然萬物是平等的,同時,自然世界中的自然萬物即便有所謂最強者,也需要平等地對待他物。平等,對于自然萬物來說是與生俱來的。

  自然萬物的認知包括自然萬物對于自身的認知以及自然萬物對于自然世界的認知,也就是說,包括自然萬物的自我認知以及自然萬物對于“他者”的認知。這兩種認知在時間層面是同時的,在邏輯層面也是沒有所謂先后次序的。自然世界中的任何自然物都是通過對自我的認知認清自己,通過對“他者”的認知認清自然世界,并通過對于自我與“他者”的認知區分自我與自然世界,應對、處理自我與自然世界的關系。自然萬物的自我認知就是自然萬物對于自己的洞察、理解和評價,涉及自然萬物對于其整個生命過程、生活習性、生存困境等的認知,涉及自然萬物對于其在自然世界中的位置、對于其能力的認知。

  自然萬物生存于自然世界之中,通過對于自然世界的認知而與自然世界、自然世界中的他物相接觸,進而與自然世界、自然世界中的他物發生聯系。自然萬物對自然世界的認知的狀況直接決定其對于自然世界、對于自然世界中的他物的態度,直接決定其自身的生存狀況。自然萬物對于自然世界的認知,就認知對象來說,涉及其對于自然世界的來源、自然世界的整體以及自然世界中的他物的認知;就認知的視角來說,涉及道的視角與物的視角等;就認知主體來說,涉及人與人之外的他物,或者說,涉及所有的自然物。

  構成自然世界的自然萬物盡管個性各異、形態各異、生存環境各異,但是,都是對方心目中完美的存在,自然萬物之間本來就是彼此和諧和睦的,因此,自然萬物是不需要改變的。這意味著自然萬物的相處之道必然是無為而順應他物之自然。只有做到無為而順應他物之自然,才能實現“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莊子·繕性》)的美好局面;自然萬物也才能既保護好自己,又保護好他物,并且親近、關愛他物。

  自然萬物作為生存環境、生存資源的需要者,需要利用或曰使用他物,而利用或曰使用他物意味著對他物的可能的傷害,這就要求自然萬物在利用或曰使用他物時能夠做到“用大”;自然萬物作為他物的生存環境、生存資源,就是被需要者,不得不被他物所利用或曰使用,為了不被他物所傷害,又要求自然萬物在他物利用或曰使用自己時能夠做到“無用”。當自然萬物不能確保自己一定能夠做到“無用”,同時也不能夠確保利用或曰使用自己的他物一定能夠做到“用大”之時,自然萬物自救的方法只有兩種,那就是要么與自己的同類斗智斗勇,要么讓自己有“缺陷”。雖然這兩種方法并不道德,也不十分可靠。還有,自然萬物與自己的同類斗智斗勇,讓自己有“缺陷”,這在莊子看來屬于有意為之,而非出于天性。這種看法無疑是錯誤的,也與莊子崇尚自然、反對“人為”的立場相左。在我看來,應該是自然萬物本有其這方面的天性,然后看似有意為之,實則出于天性,不知不覺中順應此天性而展露之而已。即是說,所謂有意為之,乃是莊子、他物的錯覺;出于天性,才是正確的看法。

  作為自然萬物的生存環境與生存資源的他物都是完美的,是不需要也不可以改變的,所謂他物的不完美乃是超越了他物的本性、能力而對于他物的過高的、無理的要求。面對他物的所謂缺陷、所謂不完美甚至有害性以及潛在的危害性,自然萬物所能夠做的就是認識他物的屬性、特點而不觸及其有害性、潛在的危害性,不改變他物而適應他物,不改變他物而戰勝、超越他物。自然萬物“只是出于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才傷害和毀滅生命”(阿爾貝特·施韋澤語),在其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傷害作為生產或生活資料的他物之時,要對他物充滿感恩、愧疚之心,在傷害之前、傷害之時要善待他物,盡量減少其痛苦與恐懼,同時,盡量儉省自己的需求,從而減少對于他物的數量與種類的需求。而要做到這些,需要自然萬物懂得知足。

  自然萬物本有的生存環境是自然萬物生而就有的生存環境,雖然看似尋常、易得,其實原本就是自然萬物理想的生存環境。這樣的生存環境不僅給予了自然萬物生存所必需的一切環境因素,讓自然萬物得以無憂無慮的生活,得以在這種無憂無慮的生活中感受快樂,同時,還抵御了他物的攻擊,呵護了自然萬物的生命安全。因此,盡情享受這樣的生存環境,用心守護這樣的生存環境,懷著感恩的心面對這樣的生存環境,才是自然萬物應該做的;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被任何因素所誘惑,不厭倦、不離開自己的生存環境,才是明智的選擇。自然萬物安于自身的現狀、肯定自身的特質,以自身的現狀、自身的特質為最為完美的現狀、最為完美的特質,是最好也是唯一正確的抉擇,只有在此前提下才可獲得生存安全、獲得生命中的快樂。不安于自身的現狀,又無力改變自身的現狀,在此狀況下為改變自身的現狀而求助于他物,就意味把命運交給他物,把兇險留給自己;不肯定自身的特質,又不可能改變自身的特質,在此狀況下還羨慕他物,否定自己,就意味放棄自己的快樂,而去自尋煩惱——尋找本來就不應該有的痛苦與煩惱。自然萬物正確評估自己,順從比自己相對強大的他物,不與他物爭強斗狠,不招惹他物特別是不招惹與己并無直接關系的他物,才是睿智的。因為只有這樣才不至于主動招來殺身之禍,才可保全自己。自然萬物生存困境的化解、超越只能是精神層面的化解、超越。當內心難以實現這種化解、超越之時,“夢”便登場了。不過,本來無意識的自然之“夢”在其變成有意識的超越之“夢”之時,“夢”便不再是“夢”,而成了另一種精神超越的路徑。

  之所以要建構新道家的“自然世界”,討論自然世界與自然世界中的自然萬物,并由此而討論自然世界的形成與構成、自然萬物的平等與相處之道、自然萬物的自我認知與對“他物”的認知、自然萬物的生存智慧與化解困境的能力,只是想把人類僅僅看作自然萬物中普通的一員,去除人類不應有的優越感,去除人類不應有的錯覺。對于客觀上相對強大的人類來說,既然自然世界的鬼斧神工賦予其強大的力量,就意味其應具有更為寬廣而慈悲的胸懷,應肩負更多的使命、承擔更多的責任,應維護自然世界天然的正義,去保護相對弱小的存在,而不是相反。

  (作者:陸建華,系安徽大學哲學系教授)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