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民間文化中的生態觀

2017/8/4 18:00:41 點擊數: 【字體:

民間文化中的生態觀

巫峽清秋 張大千/繪

民間文化中的生態觀

《博物志》書影

  從民間文化的角度看,守住綠水青山,是中國傳統自然觀、宇宙觀的體現,它包含了人們對眾生萬物的敬畏和想象,對自然山水的能動和悅納,對生活空間的敘述和表達。

  人類對自然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歷程。對萬物眾生的敬畏和想象,是中國人認識自然的起點。翻開《山海經》,我們可以感受神州大地幅員之遼闊,見識山川物產之豐饒,更會為里面詭譎多麗的自然世界所瞠目。日本民俗學家伊藤清司曾將《山海經》中的空間劃分為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前者指人類的生活空間,與之相對的即外部世界,二者相對獨立、互為依存。對人類而言,外部世界充滿了兩面性:一方面,那里有人類繁衍依存的珍奇物種、礦石資源,治病救人、驅魔消災的良藥,以及可供裝飾祭儀的美玉,在善神瑞鳥的引領下,人類試探性地一次次走進外部世界,獲取生活資源,拓寬活動范圍;另一方面,那里又為“怪力亂神”所主宰,連山川木石都是超自然的存在,棲居其中的動物在外形、叫聲上均異于內部世界,成為時刻危及人類生存的妖魔化身。

  在虔誠仰慕并企圖利用大自然之余,人類對神秘而又神圣的未知世界充滿了敬畏。循著對善靈瑞獸的正面想象,人類賦予自身走向自然的合法性和心理慰藉,對怪力亂神的負面想象,又恰如其分地給予人類種種約束,避免因過度索取而對自然造成嚴重破壞。先民的敬畏和想象,不僅在《博物志》《述異記》等歷代文獻中得以記載,而且在世代民眾生活中實踐傳承。我們在鄉間田野常見的山神廟、龍王廟,正是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的象征邊界。敬畏在信仰中流淌,想象在儀式中演繹。

  進入內部世界,民眾對生活環境的選擇更有能動性,對秀美山水的悅納更具藝術性,同時也更能反映民眾的生活美學。風水便是一例,它既能體現中國人陰陽和諧、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又對民眾尋求生存空間、布置生活格局產生實際作用。姑且不談風水的科學性,就其知識受眾而言,風水通常被動地與個人運勢、家庭盛衰和宗族繁衍相關聯,在古代社會,甚至被認為會影響帝國興亡,一切美好的期望都寄托于風水的選定、維系與改變。這種宇宙觀念及現實需求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們越來越重視風水環境營造,試圖通過栽樹遮蔽、引水通渠等具體操作辦法,去爭取風水寶地,有些村落及宗族之間甚至因為“爭風水、護風水”產生了激烈的社會沖突。無疑,人們對風水的迷信,對社會發展起到了消極的作用。

  當然,風水實踐在客觀上也產生了積極影響。清代湖南虞陵,正是由于當地民眾囿于風水觀念,才讓當地豐富的銅礦資源沒有遭到過度開采和破壞;東北長白山,因“龍興圣地”被列入皇家禁地,從而保護了東北原始森林。風水實踐,從某種角度,可以看作是民眾主動爭取同自然世界和生活環境相互融合的外在表現,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客觀上形塑了傳統人文景觀的生態美學,營造了與人類生活和諧統一的生態環境。

  具體到日常生活空間,在民眾的鄉愁記憶和口頭敘事中,我們還能發現生態環境在人們精神世界中的分量。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不少人離開故土,走進城市,住進樓房,但在他們的記憶深處,最割舍不下的經常是鄉間的那顆古樹、村頭的那口老井,亦或是環抱村莊的那條小河。這些標志性的鄉土環境,過去是村落生活的重要公共空間,如今成為民眾精神世界的核心,未來也將成為村落得以保持的特有景觀和文化資源。

  鄉愁,一半源于對鄉土環境的依戀,另一半則是對生活敘事的傳承。民間口頭敘事中,有大量涉及生態環境的故事主題和母題:生命水和生命樹,是民間敘事中最恒久、最普遍的母題,代表著人們對生命延續與新生的渴望;植物起源的神話和故事,反映了民眾在知識有限的情況下,激發出解釋事物的豐富聯想;災害主題故事在演說歷史的同時,警醒人們不要忽視自然外力,時刻保持敬畏之心;生動的動物故事,將動物擬人化后演繹社會生活,拉近人與動物之間的距離;地方色彩濃厚的風物傳說,更是為山河草木賦予了歷史厚重感與人文情感。

  民間文化折射出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活邏輯:敬畏自然世界,守護生命底色,注重生活美學,演化生態敘事。但是,在古代實際的民間生活中,也有不美好的一面,現存于鄉野的明清“禁令碑”就是明證,面對濫砍濫伐、私自開采、水源破壞、過度漁獵等不良現象,古代地方政府和民間組織用立碑禁令的方式,限制違法違規行為,維系生態環境持續發展。歷史告訴我們,即便是最純樸、最自然的生活邏輯,也依舊離不開政府管理、組織監督。

  近現代以后,科技進步讓人們對自然萬物的認知更深刻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卻淡薄了;對生活質量的物質要求提高了,對生活環境的選擇能力卻降低了。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不單是由于管理缺失,而且愈來愈表現為一種文化危機、生活危機,要想解決生態問題,不可能繞開地方性傳統和民眾生活邏輯,必須將國家政策、地方管理與民眾生活統一起來。因此,在經歷了社會整合、經濟崛起和文化復興等不同階段后,回歸生活邏輯顯得更為必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將生態文明同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質量、生活幸福感緊密相連,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性變革。這與傳統的儒家“致中和”思想、道家“道法自然”觀等是有內在一致性的。中國民間文化兼收并蓄,在生活層面踐行著自然有序的宇宙觀,守候著空間優化的審美觀,表達著生態敘事的價值觀。

  (作者:王文超 單位: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昭陵“二駿”的前世今生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