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是一項國家工程,語言資源調查記錄是語保工程的核心,需要從我國語言國情出發進行統一規劃。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民族眾多、語言方言復雜多樣,擁有漢藏、阿爾泰、南島、南亞和印歐五大語系的130多種語言,十大漢語方言,方言土語難以計數。在這為數眾多的語言方言中,情況也十分復雜——有的分布區域大,使用人口多,如漢語官話方言使用人口達6.6億,吳方言、閩方言的使用人口也達7000多萬,超過世界上絕大多數語言,有的則只有幾千人甚至幾百人、幾十人使用;有的內部一致,有的差異懸殊;有的強勢,有的弱勢,有的瀕危。
我國上一次也是第一次全國性語言方言普查是在20世紀50年代,當時的主要目的是推廣普通話。如今,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語言調查的主要目的是搶救保護語言資源。面對60年一遇的語保工程,如何科學合理地布局呢?我們認為有兩個重要原則:一是基本面全覆蓋,二是區分輕重緩急。
“基本面全覆蓋”主要考慮語種和地區兩個維度。從語種來說,全國130多種語言每一種都要調查。不過,這里所謂“語種”也泛指主要方言種類,例如藏語分衛藏、安多、康巴三大方言,都要設點調查。從地區來說,全國34個省(區、市)包括港澳臺在內都要統一布點。在一個省份內部,則要兼顧各二級行政區,例如內蒙古有9個地級市、3個盟,內蒙古漢語方言調查設14個點,每市(盟)一點,其中呼倫貝爾市、錫林郭勒盟各設二點。
作為全國性的語言調查保護工程,自然是調查點越多越好。我國有2000多個縣級單位,約360萬個自然村,調查對象幾乎是無限的。但工程的實施時間是有限的,只有5年,現有人力、財力、技術等條件也都是有限的。因此,布點時必須區分輕重緩急,考慮復雜程度、瀕危程度兩個方面。
我國語言方言內部的復雜程度極不平衡,拿漢語來說,東南地區的方言紛繁復雜,很多地方“十里不同音”,而北方和西南地區相對來說要一致得多。因此,在東南地區要多設點,盡量一縣一點,其他地區則三四個縣設一個點。對于那些已處于瀕危狀態或趨于瀕危的語言方言,則不受任何條件限制,全部列入調查點,并且優先實施。例如義都語分布在我國和印度接壤的藏東南地區,在我國實際控制線內,只有十來個人能夠流利使用義都語,為了盡快搶救保存這一具有戰略意義的瀕危語言,義都語已被列入第一批調查點。
按照上述原則,語保工程共設1500個調查點,其中漢語方言900點,少數民族語言300點,瀕危語言方言200點(漢語100點、民語100點),語言方言文化100點(漢語80點、民語20點)。其中瀕危語言方言點的調查內容比一般點要多而全,語言方言文化點的調查內容側重于與語言相關的文化現象。當然,這是個大致規劃,實施過程中會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調整。
作為一項帶有普查性質的工作,如果條件許可,北方地區最好也能一縣一點。而在東南地區,有時即使一縣一點也難以反映當地方言基本情況。教育部、國家語委《關于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通知》指出:“鼓勵各地在工程整體規劃的基礎上,根據需要,籌措經費、落實保障條件,擴大調查點規模,并納入語保工程。”目前,已有廣西、山東、浙江、重慶等省份積極籌措經費、組織人力,在語保工程之外進一步擴大調查規模。因此,最終完成的調查點將會比1500個點有較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