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國家圖書館的報告·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師姚廣孝和翰林學士解縉主持,三千多人參加,歷時四年,于永樂六年(1408年)修成的大型類書!洞蟮洹烦蓵谀暇瑫珊笪茨芸贪,只抄寫一部。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遷都時,命令修撰官陳循挑選文淵閣藏書,共裝100柜及《大典》正本一起運至北京皇宮。《大典》到京,貯于文樓,其他100柜圖書則暫存左順門北廊。正統六年(1441年),文淵閣建成,于是將左順門北廊的書運入閣中,《大典》則仍貯文樓。正統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淵閣不幸失火,《大典》所據原稿及所藏其他圖書均付之一炬。自此,《大典》遂成孤本。
《大典》由于種種原因,從成書起,便束之高閣!兑矮@編·補遺》記載:“(明成祖)多修馬上之業,未暇尋討,列圣亦不聞有簡閱展視者。”有明一代277年,歷16帝,其間除明孝宗為使自己長命百歲,曾將《大典》所輯金匱秘方書錄給太醫院外,只有明世宗“按韻索覽,幾案間每有一二帙在焉”。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北京宮中失火,奉天門及三大殿均被焚毀。世宗怕殃及附近的文樓,嚴令將《大典》全部搶運了出來。為了預防不測,他還決定重錄一部副本。此事擱置了幾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才召選書寫、繪畫生員109人,正式開始抄繪。重錄前,世宗與閣臣徐階等經周密研究,制定出嚴格的規章制度,謄寫人員早入晚出,登記領取《大典》,并完全依照《大典》原樣重錄,做到內容一字不差,規格版式完全相同,每天抄寫三頁,不得涂改,也不允許雇人抄寫。這樣就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本的原貌。
重錄工作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朱厚熜辭世時尚未完成,到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才算大功告成,共費時五年。明亡后,永樂正本已不知其蹤,下落不明,成為我國文化史上的一樁謎案。
正本去了哪里?后人不斷推測,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的看法:
一是隨明世宗殉葬于永陵說。因為在明代帝王中,曾閱讀過《永樂大典》的,僅孝宗、世宗兩人。世宗對《永樂大典》“殊寶愛之”,所以正本極有可能殉葬于永陵。在明代,生者所愛書籍殉葬不乏其人,如20世紀山東發掘魯荒王朱檀墓時就有《黃氏補千家集注杜工部詩史》等典籍。而明永陵的宏偉超過明代諸陵,以其建筑規模,也存在殉葬《大典》正本的可能。但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朱厚熜逝世,次年隆慶元年三月辦完喪事,而《大典》錄副工作到四月份才告結束,沒有正本錄副就無法進行,永陵說疑問重重。
二是有研究認為藏于皇史宬夾墻。著名歷史學家、山東大學教授王仲犖先生等認為修成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皇史宬,大殿墻壁奇特,東西墻厚3.5米,南北墻厚6.1米,為建筑中所罕見!队罉反蟮洹氛居锌赡懿赜诨适穼k夾墻內。
三是郭沫若等先生提出的大典毀于明亡之際的看法,認為明末,正本付之一炬。更具體一點,正本是被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焚毀了。起義軍在占領北京42天后被迫撤離,撤走時,曾放火焚燒宮樓。
四是毀于清朝乾清宮大火一說。據《鮚埼亭集外編》記載:雍正間,《永樂大典》副本由皇史宬移藏翰林院,全祖望在翰林院看時發現有缺,于是猜測正本“乃知其正本尚在乾清宮中,顧莫能得見者”。到清末,繆荃孫不但承襲此說,還進一步發揮:“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一場大火,正本被燒毀了。”有的學者指出這沒有根據。因為乾隆曾清理宮藏圖書,所有善本全部集中乾清宮旁的昭仁殿。但是《永樂大典》有1萬多冊,如正本在乾清宮是極易被發現的,《天祿琳瑯書目》中未編入《大典》,證明正本當時并沒有藏在乾清宮中。
目前我們見到的《永樂大典》都是嘉靖年間抄錄的副本,正本在哪里?是否還在天壤之間?由于史籍沒有明確記載,我們不妨寄一線希望,某一天我們還會見到它。
。ㄗ髡撸宏惣t彥,系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館長、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