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圓的土樓像句號,卻引出了無數問號和驚嘆號。日前,世界文化遺產福建永定土樓迎來數十位海峽兩岸的大學生,他們是前來參加首屆兩岸大學生創意設計大賽采風活動的青年學子。古樸渾厚而生機勃勃的土樓,引發兩岸學子無數疑問和陣陣贊嘆。在這里,傳統文化邂逅青春激情,親情故事激蕩兩岸情懷。
拜訪“土樓王”
“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后子孫讀與耕。”站在永定縣高頭鄉北高村的承啟樓大門前,兩岸大學生被這副楹聯吸引住了。導游告訴大家,承啟樓于1709年建成,至今已經歷300余年風風雨雨,因歷史悠久、規模宏大而被譽為“土樓王”。“承啟樓共有400個房間,現在還住著60余戶400余人。”聽到這里,大學生們驚嘆連連。
“一座樓就是一個社會。這么多人能在這里和諧相處,靠的是什么?”來自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的沈同亮問道。“我想,應該是文化,是我們的中國文化和親情才能把大家連接在一起,在一個屋檐下共同生活,共同打拼。”臺灣代表隊領隊、圣約翰科技大學教授吳建宏回答。他的話在樓內大堂的對聯里得到了印證:“一本所生,親疏無多,何須待分你我;共樓居住,出入相見,最宜注重人倫。”這描繪的正是一樓人和睦相處、其樂融融的動人情景。兩岸大學生們紛紛在這副堂聯前駐足、思索。
探尋客家文化
來到洪坑村頭,仿佛置身一幅田園山水畫中。成片的翠竹映在眼前,一條清澈的洪川溪正輕盈地穿過村莊,陣陣蟬鳴聲和潺潺的溪水聲宛若完美的和音,似乎在用特殊的音符訴說著客家人的歷史。振成樓是洪坑村里最醒目、最壯觀,也是最富麗堂皇的圓形土樓。今天,第三代樓主阿耕叔親自帶領兩岸大學生參觀這座被稱為“土樓王子”的建筑。“看土樓就要看兩大奇觀,一是土樓建筑,二是客家文化。”皮膚黝黑、身形敦厚的阿耕叔快人快語,一見面就讓兩岸學子們倍感親近。樓中議事大廳石柱上的楹聯寫著:“振乃家聲好就孝悌一邊做去,成些事業端從勤儉二字得來。”來自臺北教育學院的謝宜萍說:“這應該是教育后人要尊老愛幼、勤勞簡樸。”阿耕叔連連點頭:“閨女,你說得太對了。兩岸的文化是相通的。”一路參觀,一路精彩。為什么樓內的兩口水井,一清一濁,一溫一涼?為什么整座土樓看不到一個煙囪?……同學們一個個問題,都得到了阿耕叔精彩的解答。
一路聆聽土樓故事,兩岸師生也給古老的土樓留下了一個個精彩的故事。當天恰逢來自臺灣的曾永壽老師60周歲生日,兩岸同學齊聲一曲“生日快樂歌”,讓曾永壽熱淚盈眶:“這是我第一次在大陸過生日,能得到兩岸同學們的祝福,我終生難忘。”采風活動中,來自臺灣的呂志文揮毫潑墨,為龍巖學院的林靖繪制工筆畫像。筆墨中浸潤著彼此的情意,大家相擁留影。
一座座土樓,帶給大家許多啟發、許多思考。臺灣的盧瑞琴老師說:“土樓里蘊藏著前人無數寶貴的創意,有待我們去發現、去挖掘。”福建海峽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副會長石偉說:“打開土樓的大門,你會感覺走進了一種思想、一種境界,土樓文化值得兩岸共同傳承發揚。”
兩岸青春為伴,百年土樓不老。新的傳奇,又將啟程。(本報記者 高建進)(原標題:兩岸青春為伴 百年土樓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