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也能設“低保”?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從2008年開始,針對709個“徘徊”在貧困線上的行政村、革命老區村,11.4萬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和集中居住的進城務工人員,山西省晉城市設立了“文化低保”專項資金,用于每年入村送戲、放映電影、贈訂報刊、評選示范書屋,為低保對象發放購書補助卡,在務工人員集中居住地配置文化活動室等,緩解了群眾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看數字電視難的問題。
“晉城是革命老區,各縣(區)經濟發展不平衡。資金分配堅持向老區和貧困地區傾斜的原則,把有限的錢花在刀刃上,讓‘文化低保’發揮最大作用。”晉城市文廣新局文藝科科長魏廣麟說。
據了解,為保障“文化低保”工程順利推進,晉城市專門成立了宣傳、財政、文廣、農業、住建、民政等部門組成的工程領導組統籌協調。工程實施6年來,市、縣兩級財政共列支2800萬元,為文化低保村送戲3750場,送電影34500場;建設農民書屋260余個、示范書屋23個,配送圖書30余萬冊,發放購書補助卡近41萬張;建設農民工文化活動室26個,使近50萬文化生活貧乏的群眾直接受益。
“掰指頭一算,這幾年,晉城市、縣兩級財政在文化惠民方面的投入高達6000多萬元,充分發揮了政府財政在文化建設方面的主導作用。”晉城市文廣新局局長閆錦繡告訴記者。
從2012年開始,晉城市率先在山西實施“以購代補”,將原來補助各文藝演出團體的資金用于購買文化服務,共支出1214萬元,打響了“百姓大舞臺”“周末大劇場”等群眾文化新品牌。如“百姓大舞臺”根據所在地實際分別確定了“K歌會”“大書場”等主題,以適應不同人群的需求;“周末大劇場”演出則以本土文藝團體為主,適當引進高水準演出,并堅持最低1元票價,受到群眾歡迎。
“兩年多來,我們不斷改進購買文化服務模式,變以前的‘送什么要什么’為現在的‘要什么送什么’,送什么劇目、電影、圖書,群眾說了算。”魏廣麟說,這種群眾點單的服務看起來只是方式不同,蘊含的卻是理念的轉變。
“你看,這些樂器、音響、電腦、桌椅板凳,全是新的。”晉城市陽城縣文化館參加夕陽紅合唱隊的王國強大爺告訴記者,“不光是設施好,館里還經常給我們請市里的老師來講課哩!”
從2012年開始,晉城市新設基層公共文化事業專項資金1000萬元,共建設大舞臺21個、送戲777場、設置閱報欄200個、送音響2800套、培訓文藝骨干200人,為18個村免費改裝了有線數字電視,扶持文化村鎮、特色文化項目和群眾自辦文化品牌57個,并計劃用5年時間,基本實現公益文化演出、閱報欄建設、音響配送、有線電視傳輸、文化骨干培訓全覆蓋。2012年開始實施的公益文化演出服務項目,主要服務對象是“文化低保”受益群體之外、文化建設不夠完善的行政村,與“文化低保”工程、文化服務采購互為補充,力求實現城鄉公益文化演出服務全覆蓋。
為保證各項惠民措施真正落到實處,晉城市以機制體制創新保證群眾文化權益,出臺了《“文化低保”工程監督考核辦法》、《購買公益性文藝演出管理辦法》、《基層公共文化事業資金管理辦法》。“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并不意味著政府責任的改變。相反,政府要勇于、善于挑起擔子。”晉城市副市長王衛平說,“下一步,我們還要求各縣(市、區)參照市里的管理辦法,盡快設立各自的基層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目前,各項工作推進順利,有望形成市、縣一體的聯動機制。”
一系列措施大大激發了全市文藝院團和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目前,晉城有市、縣兩級專業文藝院團12家,各類社會性文藝演出隊伍170余支,絕大多數希望能加入“文化低保”和公益文化演出隊伍。晉城市文廣新局通過資質篩選,最終確定了17家服務單位。為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晉城市今年組織了全市文藝劇目大匯演,內容健康、質量上乘的劇(節)目方可參加全市公益演出服務。
晉城市還積極推動“送文化”向“種文化”轉變,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和文藝骨干培訓,為村、鎮培養一支永不離村的文藝隊伍。到2017年,文藝骨干的培訓將延伸到每個行政村,初步實現1500口人以下的村有1至5名業余文藝骨干,1500口人以上的村組建一支業余文藝演出隊伍的目標。(原標題:山西晉城:走出“文化低保”惠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