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婺城區箬陽鄉琴壇村,會有一種武陵人誤入“世外桃源”的錯覺。
昨天是端午節,拜完關帝村民就開始吃粽子了。雖然表面上跟本地人沒啥區別,但他們自稱是“汀州人”,族譜里記載,大約清朝初年,他們祖先為了避戰亂,從福建汀州府遷徙過來,已在金華繁衍生息大約300年。
琴壇村有一個奇特之處,全村男女老少會說五種方言,說得最多的是客家話。
作客金華300年,他們的故事,仿佛一部現實版的桃花源記。
300年鄉音未改
人人會說客家話
大山深處的琴壇村,有400多口人。村民大部分能說五種方言,客家話、金華話、湯溪話、武義話、永康話。其中客家話幾乎人人都會,村民們之間平常交流使用最多。
該村地處金華、武義縣宣平鎮、婺城區湯溪鎮交界,會講幾種語言不足為奇,可是怎么會冒出客家話呢?
村里許多老人講了一輩子這種方言,卻只知道這是“福建話”,是他們祖先的語言,和金華方言不一樣。
直到前兩年,從福建來了幾個人找他們做族譜,雙方居然能用這種方言交流。他們這才知道,族人們一直在講的是客家話,他們是汀州客家人的后裔。
獨特的“客家話”,也叫汀州腔,是琴壇村民關于遠祖記憶的最牢固的維系。
雖然許多傳統已經遺失,但琴壇村村民一直記得一條祖訓:“寧賣祖宗田,不丟祖宗言。”
老鄒說,村里的孩子牙牙學語說的就是客家話。他7歲小孫子出生在金華城里,也必須要學客家話,從外地嫁進來的媳婦也不例外。
為避戰亂從福建遷來
曾經滿山種靛青謀生
“我們也是看族譜,聽父輩們說起,知道自己祖先在福建。”62歲村民鄒子法拿著家譜告訴記者,他們鄒氏祖上是在康熙年間(1662-1722年),從福建遷居金華婺城區琴壇村的,已在此繁衍生息300多年。
“我們和現在武義縣王宅鎮陳弄村是一個祖先的,最初到琴壇只有4戶人家。”老鄒說。
琴壇村黨委書記廖祥海介紹說,村子里有四姓,張、廖、鄧、鄒,剛好意味著“天地人和”。
和金華土著種植水稻不同,遷徙而來的客家人主要種包谷,他們還從家鄉帶了靛青種子。
“我們祖輩有句老話,一天種活三棵靛青,就有飯吃了。”85歲鄧作林是村里年紀最大的老人,依稀記得他的太公還種過靛青。不過連他也沒見過滿山靛青是什么樣子。鄧作林說,大概清末的時候,外國的染料進來以后,村里漸漸就沒人再種靛青了。
現在,村民們還能在深山里發現一些野生的靛青。鄒子法說,能作為證據的,還有他們山上幾口曾經用來加工靛青用的靛塘。老鄒特意帶我們去看,半山腰上有幾個用水泥、石子砌成的大坑,不過里面長滿了杉樹和雜草。當年景象,已無跡可尋。
藏在深山人不知
驢友稱為“金華九寨溝”
復旦大學曹樹基教授對客家移民文化頗有研究,他們的研究團隊到金華山區對客家人進行過田野調查。
曹樹基教授研究認為,清代前期的移民運動,是明末清初戰亂的產物。至乾隆四十一年,浙江山區的汀州客家人及其后裔大約有33萬人,再造了一個“汀州府”。閩人入浙時,浙江土地開墾已經達到較高水平,沒有多余地帶留給移民。遷徙而來的客家人到荒無人煙之地重新墾荒,這也是他們散落在大山深處的原因。
正因為養在深山人不知,雖然表面上這些客家人已經跟本地人沒啥區別,但他們還保留一些傳統,比如崇拜關帝,村里建了幾個關帝廟,這也是客家傳統信仰之一。
住在深山出行不易。據老鄒回憶,祖輩曾經修過一次路,“為了修通到武義的村道,一塊銀元一個臺階,足足修了7公里。”
老鄒小時候若要到金華城里,還要翻越幾座山,起早貪黑趕路要一天。幾年前,村里才修了柏油路,可以通車。村里開進了第一輛公交車,到金華市區要1個半小時。不過,至今村里仍有老人,連金華市區都沒去過。
如今,村里偶爾會有一些驢友到訪,帶著帳篷露宿,把這里稱作“金華的九寨溝”。村里開了兩個農家樂,不過光顧的人不多,掌柜平常還是下地干活,來了客人才趕回家燒火做飯。(原標題:浙江琴壇村村民300年鄉音未改 祖先避戰亂福建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