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奉雪妹在花瑤挑花微縮版培訓班上為學徒授課
位于湖南省西南腹地雪峰山區的隆回縣,經濟實力并不殷實。但近年來,該縣靠著超前的制度設計,依靠一支執著堅定的人才隊伍,不僅努力挖掘、搶救和繁榮了大量國家級、省級和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對地方發展和人的素質提升,起到了顯著促進作用。近日,湖南省文化廳向全省推廣了他們的經驗。 完善制度保障
隆回縣是近代思想家魏源的故鄉。近年,隆回縣很多經濟發展指標,在邵陽市居于前列,但對來訪者說的最多的卻是對非遺的保護。
“論非遺保護,隆回在全國走在前列。”縣長周衛臣自豪地說。據該縣文廣新局負責人介紹,全縣目前已擁有灘頭年畫、花瑤挑花、嗚哇山歌3個國家級非遺項目,是全國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最多的縣之一。此外,還擁有七江炭花舞、花瑤“討僚皈”2個省級非遺項目,花瑤山歌、灘頭手抄紙等11個市級和八音鑼鼓等12個縣級非遺。
隆回縣建縣歷史只有60多年,非遺之花卻如此絢爛,關鍵得益于創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縣文廣新局局長張晗說,成立以縣長為主任、分管副縣長為副主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聘請省內7名專家,成立保護專家小組;在湖南第一個成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定編10人;出臺加強文化遺產地方保護的政策性法規,建立非遺項目申報評定辦法、杰出傳承人評定獎勵辦法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為各項保護工作的規范化奠定了基礎;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在全國較早建立了“非遺”保護財政投入機制,普查經費、科研經費、杰出傳承人傳承補貼以及其他保護支出全部列入財政預算。9年來,縣財政投入保護經費超過500萬元。
真金白銀的投入和出臺明確政府責任硬措施的,看似“務虛”的“非遺”保護,在隆回縣很多都以“項目制”得到了落實。
壯大傳承群體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黨委和政府的職責所在。為官一任,只有當地非遺在我們手里不失傳、不滅失,才算盡到了責任。”這是隆回縣委書記鐘義凡對干部常說的一句話。
隆回縣突出了非遺保護的宣傳教育。縣委宣傳部長黃仕軍說,隆回常年對保護得力的文化系統國家工作人員記功、褒揚和獎勵,還將保護知識列入縣委黨校干部培訓內容。在縣委黨校舉辦的中青班、科干班等干部培訓班,聘請專家講授非遺保護知識。將非遺保護知識編入中小學校的鄉土教材,讓下一代從小樹立非遺是財富不是包袱的理念。
非遺要“活態”傳承,人是關鍵。張晗介紹,隆回縣2007年3月率先啟動傳承人評定工作。當年評定的11名傳承人公開承諾:配合政府做好所在項目的保護工作,做好帶徒傳藝的工作。縣政府按照國家級項目傳承人每人每月800元,省級項目每人每月600元,市縣級項目每人每月400元的標準發放傳承補貼。這一措施實施后,11位傳承人共收徒25人。隆回縣對傳承人經濟補貼,實行動態考核。考核合格的傳承人提高補貼200元/月,而對“傳藝不精”的傳承人,則予黃牌警告甚至取消補貼。
國家級“非遺”灘頭年畫以高臘梅作坊最優,但這個作坊祖訓“技藝不外傳”。眼看傳承人鐘海仙和高臘梅年事已高,技藝面臨失傳。縣里決定,安排鐘家在縣檢察院和在縣自來水公司工作的兩個兒子,留職帶薪回家隨父學藝,還為他們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儀式,使這絕活得以延續和傳承。
非遺保護離不開民間和社會參與。隆回縣從普查開始,就在26個鄉鎮聘請了200多位熱心人士擔任常任調查員,如今,他們中大多數人成了鐵桿的非遺保護志愿者。如對年過古稀的民俗攝影藝術家“老后”(本名劉啟后),隆回縣為他提供了各種便利。“老后”為調查花瑤民俗風情,先后奔波山寨280多次,拍攝了大量優秀新聞作品在國內外引起了高度關注。
融入現代科技
在隆回縣石門鄉榮祥村群眾工作站,我們看到用灘頭年畫改版印制的“兩袖清風”“楊震拒金”“子罕辭玉”“一錢太守”等“廉畫”,既可愛又發人深思。
據了解,傳統灘頭年畫作為一種稀有手工木版水印年畫,題材為《老鼠娶親》、《秦叔寶·尉遲恭》等幾十種,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趨于“固化”。為此,隆回縣組織專門班子恢復10個灘頭木版年畫傳統版本,指導農民畫家開發出了年畫微縮珍藏版本,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進而,去年又成立“廉畫”創作組。按照“一幅年畫講述一個廉政故事,體現一項廉政工作,傳播一種廉政文化”的創作原則,設計一組8幅廉政年畫,“畫”賦“廉”義、“廉”入“畫”中,投放市場后,很受青睞。
花瑤是瑤族的一個分支,以其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而得名,主要聚居在位于隆回縣北部高寒山區的虎形山瑤族鄉。當地對花瑤采取活態保護,使用攝像機、數碼照相機、數碼錄音筆等現代設備,對民俗、技藝作全方位的現場錄像記錄,保留了最為珍貴的原始素材。并采用這種現代表現形式,為年輕人喜聞樂見。
為讓花瑤文化走向世界,縣里先動員干部學瑤語、學山歌。縣黨政領導帶頭傳唱17首花瑤山歌,南來北往的客人過耳難忘。還選送花瑤歌手參加首屆中國南北民歌擂臺賽,4位花瑤歌手成為央視簽約演員。2009年舉辦以“魅力花瑤”為主題的大型文藝演出,成為首都博物館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的重頭戲,在首博演出15天,受到國際、國內參觀者的高度評價。2010年,花瑤文化走進上海世博會,走進了澳門永樂大劇院。2011年,花瑤文化在臺灣也成功進行了演出。
隆回縣自2003年以來,先后開展送戲下鄉670多場(次),觀眾近50萬人次。在這些演出中,有意識地創作一大批頗具鄉土特色和影響力的群眾文化精品,融會各類地方非遺。隨著縣、鄉鎮、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成形,隆回縣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穿插、融會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