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贛南客家民居重要代表的“九井十八廳”,由于不少此類建筑尚未列入文物保護,保護經費難以得到保證。在此背景下,有專家提出,應引導民間力量保護有價值的古民居。
贛州市章貢區水西鎮永安村村委會主任朱啟珩的心又揪了起來。不久前,村里一棟200余年的老宅在大雨中轟然坍塌,而該村還有3棟這樣的老宅子因年久失修面臨坍塌的危險。
風吹雨淋日曬
一棟200余年老宅坍塌
5月16日10時許,大雨降臨。村民朱啟幟突然聽到一聲巨響,循聲望去,一棟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古宅發生坍塌。“老屋的前廳出現大面積坍塌,所幸里面沒有住人。”朱啟幟說。
記者看到,老宅房頂門窗上有大量精美的雕刻,非常講究。盡管年代久遠,依然能感覺到當年的輝煌和氣派。朱啟幟說,房子人丁最旺時,同時住了65戶人家。
據朱啟珩介紹,村里還有3棟這樣的老房子,都是“九井十八廳”風格。規模大的,可容納一個家族上百戶人家生活居住。該村現存的“九井十八廳”古民居多數建于清代中末期,主要是大富人家或官宦人家所建的宅院。
無人住無力修
老宅10年后或消失
贛南客家民居有兩種主要類型,一種是“廳屋組合式”民居,一種是“圍屋”。朱啟珩介紹,前幾天坍塌的古宅遠近聞名,距今已200多年。
村民告訴記者,村里不少老宅的瓦片橫梁已超期“服役”,雨水加上年久失修,極易使橫梁腐爛,時間一長,這些“上歲數”的老宅還會坍塌。
“古宅維修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居民自己保護心有余而力不足。”朱啟珩說,一些老房子沒有人住,自然也就沒人管了。即便有人住的老房子,因為戶主多,修繕資金分攤也很難。村里多次向政府相關部門反映,希望劃撥經費修繕,但由于沒有列入文物保護單位,一直沒有立項。
“這樣下去,少則5年,多則10年,這些古民居全部要倒塌,人們再也看不到它們了。”朱啟珩無奈地說。
旅游資源豐富
期待民間資本注入
一方面不愿看到古宅消失,一方面又無力修繕,永安村在保護古宅問題上陷入兩難境地。作為年代久遠的古村落,永安村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村民希望能據此打造成旅游景點。
“如今,你仍可看到河頭墟上一些騎樓式的古商鋪、廟堂等古跡,歷經幾百年的永安石拱橋依舊是村民們常過的交通要口,見證著這里曾經的繁華。”談到村里的古遺跡,朱啟珩如數家珍。“現在交通便利了,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古墟場旁通了水泥公路,贛州城還有公交車直達,每逢墟日,河頭墟上商賈云集,熱鬧非凡。”
“永安村離贛州市區僅僅20多公里,林木豐茂,山清水秀,水源充足氣候宜人,一條清澈的溪河穿過古村,加上這些老宅和歷史遺跡,如能發展郊區旅游和農家樂,應該是煥發老宅新的生命力的好路子。”朱啟珩說,這個計劃該村已經制定多年,但苦于無資金,一直未啟動。
對此,江西師大古建筑保護專家認為,民間資本是文化遺產保護的生力軍,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政府部門應引導民間力量介入,尤其在非文保單位的保護修繕上。他說,古民居的保護需要創新思路,多渠道、多形式籌措經費,比如可以通過企業和個人出資,打造旅游產品,既可有效保護古遺跡,又能增加旅游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