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個文化遺產日期間,四川省文化廳等各級文化系統相繼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活動,內容豐富多樣,受眾廣泛,顯示了四川非遺巨大的發展潛力。近年來,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文化部的指導下,秉持“傳承珍貴文脈,守護精神家園”的信念,切實履行政府責任,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不斷強化落實各項政策措施、組織措施、工作措施,求真務實,扎實推進,使四川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和階段性成果。
在城鎮化進程中,四川省非遺保護工作者不甘居人后,勇于擔負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的多樣性、保護四川文化符號和文化基因的重擔。這既是四川省非遺保護工作者面臨的挑戰,更是他們的歷史責任和使命,同樣,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傳承人和社會的責任。
政府搭臺挑起保護重擔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四川省文化廳在實際工作中,充分認識到非遺文化的深厚內涵,及時有效地將非遺保護工作納入政府工作層面,成立非遺保護隊伍,加快立法進程,加大財政投入。目前,四川建立起省、市、縣三級非遺保護工作機構和工作隊伍,已有7個市州設立了非遺處(科),有9個市州成立了有獨立編制的非遺保護中心。涼山、阿壩、甘孜3個民族自治州已先后出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各級政府對非遺保護事業的財政投入逐年增加,至2013年省級非遺保護專項經費已增加到每年1700萬元。
有了好的“演員”,還要有好的 “舞臺”,非遺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展示平臺。近年來,四川各地充分利用文化遺產日、國際非遺節以及世博會、中國非遺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中國非遺博覽會等重大文化節會、會展活動,組織非遺項目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參與各類對內、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大力宣傳、展示四川獨具特色和魅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成果。
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工作原則指導下,全省各地充分利用當地非遺資源,在不破壞非遺傳統文化精神的前提下,結合本地各類節慶活動和非遺民俗活動,創新舉辦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成都都江堰放水節、涼山彝族火把節、綿竹年畫節等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重大非遺活動,豐富活躍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文化旅游和經濟的發展。
隨著各級平臺的搭建和逐步完善,四川的非遺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果。從2007年至今,四川已連續成功舉辦了四屆非遺節。2013年舉辦的第四屆非遺節共開展九大類300多項交流、展示、展演、展銷活動,107個國家(地區)的代表、1000多個非遺項目、380多萬游客和市民參與了各項節會活動,直接拉動社會消費42億元,增進了民眾對非遺的認識和熱愛,激發了傳承的自覺性和責任感,擴大了國際交流與合作。隨著國際非遺節永久落戶四川成都,非遺節已成為四川一張耀眼的文化名片。
近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名單。加上第一批入圍的基地,四川目前已有7個國家級、23個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在非遺生產性保護方面走在全國第一方陣。四川新建了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綿竹年畫博物館、青神竹編博物館、北川非遺展示中心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非遺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全省命名125個非遺展示中心、傳習所,使之成為宣傳展示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成為非遺傳承的重要載體和平臺。
傳承人堅守文化傳承創新
傳承人在非遺傳承保護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沒有他們,一項項古趣盎然的非遺項目將無以為繼。他們承擔著國家級、省級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傳承保護責任,具有公認的代表性、權威性與影響力。
四川省文化系統一直致力于深入普查,摸清家底,掌握資源,先后建立健全了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四級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體系。截至目前, 四川省已有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9人,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82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四川各地在有效保護發展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和推進非遺生產性保護工作,取得了“傳承活力增強、項目業態擴展、品牌影響提高、資源利用延伸”的顯著成效,提升了傳承人的地位和收入,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今年6月12日上午,在成都文殊坊非遺街區舉辦了“四川命名‘兩基地’暨非遺保護座談會”。四川省非遺街區示范基地、四川省龔扇制作技藝傳習基地等23項非遺傳承項目當選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四川省新繁棕編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等16家入選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名單。四川的重要非遺項目傳承人濟濟一堂,圍繞“非遺保護與城鎮化同行”“非遺保護人人有責”的主題,結合本地實際和非遺項目保護實際進行了座談。孟德芝等知名非遺傳承人均在發言中表示,非遺固然是擁有深厚歷史沉淀的文化項目,但是在城鎮化浪潮中面對的人群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如果不做出變通和改變,非遺就會成為無人問津的東西,在堅守的同時,更要在制作工藝、宣傳渠道等方面作出創新,滿足時代的“新鮮感”,非遺才能更好地保留和發展。
對于非遺的傳承保護,渠縣劉氏竹編代表性傳承人劉嘉峰有自己的見解。“非遺的保護和傳承需要通過創新來實現。創新就像一棵樹,需要不斷長出新枝新葉,延續它的生命,使其繁茂生長。然而根還是那個根,只會將土地抓得更加牢固。作為生產性技藝,我們傳承的是技術技藝,不是產品。創新是為了更好地傳承,有了傳承才能發展,才能生存,才能更好地保護非遺。”劉嘉峰說。
保護與發展并行全方位發展非遺
6月6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正式簽訂《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四川省非遺保護宣傳主題網站——“記憶四川”正式啟動。
非遺保護不僅僅是技術性工作,它涵蓋了確保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各個方面,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以傳承人為主體、以企業界為推動的格局,積極發展非遺產業,使非遺能被今天的人們所利用,為當今社會服務。四川省文化系統在多年的實踐中,通過不斷探索非遺保護和利用的雙贏途徑,充分展示了四川省深厚的文化內涵,弘揚了優秀的民族文化,使更多的人開始喜愛和自覺保護珍貴的文化遺產。
在非遺生產性保護的探索上,四川不僅開始了理論探索,更走在了實踐的前列。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和經營者一直在積極地摸索非遺生產性保護的路徑。有一定市場基礎的非遺項目,已探索出適應市場規律的經營機制。
阿斯牛牛彝族風情餐廳是涼山州打造的非遺品牌項目,其演出、展示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8項,包括彝族克智(民間文學類)、口弦(傳統音樂類)、甲措(傳統舞蹈類)、彝族漆器(傳統技藝類)、彝族年(民俗類)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17項,包括彝族阿都高腔、朵洛荷、彝族馬布音樂、彝文書法等。該風情餐廳將大涼山彝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得淋漓盡致,其感染力引起了其他地區民眾對涼山州的興趣,紛紛前往觀光旅游,有效帶動了涼山州的經濟發展,這可以說是非遺文化適應大環境、不斷更新發展的典型例證。
四川省文化廳廳長鄭曉幸在很多場合提到,在文化消費全球化的背景下,要進一步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文價值,深入探究非遺文化底蘊,持續推進非遺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將其轉化為可供物質消費或精神消費的文化產品或文化服務,要以新的創新意識,堅持持續推進非遺走生產性保護之路。同時要把非遺產品作為現代消費新領域來拓展,將非遺與工藝美術的發展、文化產業的拓展與現代文化服務、對外文化貿易有機融合,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活力,延伸文化產業鏈,使非遺生產性保護真正成為促進富民惠民的“民生產業”,促進對外交流的“窗口產業”,促進民族地區團結穩定的“和諧產業”,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最佳結合。
6月16日,全國文化廳局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級研修班在成都舉行。來自26個省區市和四川省各市州的非遺保護工作者就城鎮化進程中的非遺保護和傳承問題展開研討。開班儀式上,文化部有關負責人在致辭中表示,研修班在四川成都舉行是“天時地利人和”,四川是天府之國,物產豐富,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近年來四川非遺工作更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面對取得的成績,鄭曉幸展望未來:“非遺保護工作只要創造性傳承、創新性保護、創意性發展,四川的非遺保護工作就一定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再上一個臺階,為夯實四川文化建設、建設四川文化強省,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