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安徽怪姓"鉏"字電腦打不出 傳該姓出自神箭手羿

2014/7/8 10:35:32 點擊數: 【字體:

安徽怪姓

  在蚌埠懷遠縣古城鄉廟荒村,有著上千名村民,他們都姓“钅且”(音同“池”)。因為這個字在電腦上打不出來,要想用他們自己的名字存款、買房,都辦不了,只好用媳婦的名字。廟荒村的干部 正標說,這個怪姓本應寫作“鉏”,在推行簡化字后,“鉏”被簡化成了“钅且”,結果電腦上無法打出,給他們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7月7日《安徽商報》)全國有不少罕見姓氏之人,而正是有關部門不肯邁出方便群眾的“一小步”,才往往讓人們遇到“大麻煩”。

  提醒

  主動地“從镕應對”

  “钅且”是“鉏”的簡化字,就是這個簡化了的字給百姓生活帶來了困惑。孩子高考的時候只能有名字而沒有姓;成人務工的時候只能坐汽車不能坐火車;購買房產的時候只能寫上妻子的名字。當然,當地的警方還是很人性化的,在村民提出恢復繁體字“鉏”作為姓的時候,警方照辦了。但是,修改的只是身份證和戶口簿,而以往辦理的學籍、房產等等證件已經沒法修改了,困難依然擺在面前。

  在科技如此發達的時代里,解決這個問題實際上不是無路可走的。

  朱镕基在上海主政的時候,當地報紙刊發他的報道,是可以打出朱镕基的“镕”字的。但是,上海的報紙當時使用的并不是電腦排版,而是鉛字印刷。鉛字是人工刻出來的,自然是沒有問題的。而到了北京之后,各大媒體都是使用電腦排版。當時就遇到了這種情況,這個“镕”字電腦打不出來。就連《人民日報》刊發朱镕基報道的時候,也是需要拼字的。也就僅僅是一個月的時間,這種現象就改變了。電腦里可以打出這個“镕”字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這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他們開展了小小的研究,很快就解決了問題。其實,對于安徽這個村子村民的“钅且”姓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電腦里打不出這個字,并不代表無法從技術的角度來改進。關鍵是沒引起重視。它牽涉到了上千名村民的生活。在動車時代不能坐火車,而僅僅是因為電腦里打不出這個字,這也太不方便了。

  當然,我們不能把問題推給警方,畢竟他們不是科研人員。但是,當地警方和政府也不是沒有責任。這種情況完全可以向上級部門反映,甚至可以反映到公安部,由公安部出面協調專家破解技術上的問題。也就是兩個偏旁部首的問題,我想解決起來是不成問題的。

  但愿,有關部門面對這種問題,要像當年重視“镕”字一樣重視這個打不出的字。要多些主動地“從镕應對”,問題自會迎刃而解。

  郭元鵬

  質疑

  權益豈能被“簡化”

  姓名權是自然人對自己姓名的專用權及設定或者變更的自由決定權。姓名權之所以被認為是自然人的人格權,是因為它是能夠標表自然人作為存在的符號,姓名權不僅是一種人格權,同時也具有身份權的特征。每個人對于自己的姓名的使用不受他人干涉,當他人超越權限范圍擅自使用自己姓名時,可以對此加以禁止。這是姓名權的本質,是很多國家的民法典作出規定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第4條規定:“居民身份證使用規范漢字和符合國家標準的數字符號填寫。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對居民身份證用漢字登記的內容,可以決定同時使用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文字或者選用一種當地通用的文字。

  鉏姓,作為姓氏,受到法律保護。鉏姓的“鉏”被簡化字簡成“钅且”,電腦上打不出,不應該從權益保護中隨意刪除剔出,簡化字也不能將姓氏權益“簡化”,完全可以用鉏姓符號替代。簡化字不是損害公民合法權益的罪魁禍首,電腦不是推卸責任的借口。電腦是死的,人是活的,電腦是靠人掌握的。為什么抱著簡化字的死腦筋不放呢?

  古語云:“坐不改姓行不改名”。簡化字可以有,但公民的合法權益不能被簡化。鉏姓的“钅且”,完全可以使用鉏。豈可因為電腦打不出“钅且”,就置公民的合法權益于不顧?假如夫妻都姓鉏,因為簡化字打不出,難道一律要改姓不成?鉏姓只是個案,但是如今百家姓何止百家,如果遇到電腦打不出的姓氏,他們的合法權益就活該被刪除?這不是簡化字的問題,也不是電腦問題,還是人腦問題,法律意識問題以及對公民合法權益的保護問題。值得我們提上“法律議事日程”。

  左崇年

  評價

  服務態度有問題

  “鉏”,現代詞典里說是“钅且”字,音同“舉”,為鋤頭之意,也有念成“除”——“CHU”的,但作為姓氏時念“chi(第二聲)”——“遲”也。這個姓,本來并不“怪”,只不過自打漢字由繁體字改為簡化字而有了電腦之后,麻煩也就來了。報道里說,鉏姓聚居地較集中的地方為蚌埠、蒙城、嘉興,而“百度”里還說其他的省份比如上海、山東、河南、北京等地也有鉏姓人士居住,可以說,受到“鉏”字困擾的起碼有數千人之多,他們都遇到過這一堆“民生之苦”。

  “鉏”之“民生之苦”,也是一道民生考題,考驗著人民政府以及相關機構,是不是“把老百姓頂在頭上”,是不是“把消費者頂在頭上”。

  當廟荒村七八百名村民聯合提出要求將“钅且”姓改回“鉏”,公安部門于身份證和戶口簿上改回來了,但,這只是“長征第一步”,后面還有考試、上學、就業、消費等諸多難題仍沒解決。

  現在問題是,“ ”姓改回“鉏”,公安部門能做到,教育等部門,還有銀行、火車站等企業仍不能“改回”,相關方面還有可能仍是那么一句“官腔”——“電腦上打不出來”。“電腦上打不出來”,不應該是“粗陋服務”的擋箭牌,同樣的,公安部門也使用電腦,人家不是照樣“改回”來了?再者,在中國,電腦的使用也不過是最近二十年的光景,即便有封建思想,也有“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也”,難道“電腦上打不出來”就不能想出“手寫+蓋公章”等變通的辦法來?

  在中國,原子彈能爆炸,衛星能上天,“钅且”回歸“鉏”,根本不是個“難題”,說到底,還是個“服務態度問題”。

  張傳發

  支招

  活人不能被尿憋死

  類似這樣的事何止蚌埠一家,據《齊魯晚報》報道:“上面一個‘彡’,下面一個‘且’,它與‘陜’字同音,是山東菏澤市牡丹區高莊鎮高莊村許多村民原本的姓。已改姓‘冼’的冼長友說,老祖宗留給他們的姓太生僻,‘我們村200多人都改了姓了。’”2009年,遼寧衛視也曾經有過這樣的報道:“繁寫的‘門’里加個‘臺’字,這個字念‘俠(音譯)’。重慶一位老人家就姓這個字,他可相當的郁悶。因為電腦老是打不出這個字,坐飛機、找工作、安裝電話他不得不臨時改姓。”同樣的事情也曾在南京發生過,估計全國這樣的無奈遠不止這么幾起。

  電腦給人帶來便捷也給人造成麻煩,改姓之惱就是一例。但是,電腦也是人腦設計好了的東西,歸根結底,怪姓之惱不怪電腦怪人腦。改姓不是小事,在中國這個十分講究傳統的民族中,對自己的姓氏十分看重。老祖宗留下的姓氏代表的是血脈的根基,是家族的源頭,是不變的親情。自從父系時代開始,子女隨父姓就成為亙古不變的鐵律,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能淡忘了自己的根系。俗話形容得意忘形的人會說:“都忘記自己姓什么了!”因此,姓的重要性非同小可,不能忘記。但是,隨著辦事的電腦化,電腦不認可的姓(即字庫里沒有的字)就給那些生僻姓氏的人們帶來了許多麻煩與不便,無奈之下,他們只得選擇改姓。

  有沒有其他的變通方法使生僻姓氏的人們既暢通無阻又可以保留祖宗留下的姓氏不改呢?有人這樣支招:可以試著多用幾個方法,打出生僻字,然后儲存這個字,需要時復制粘貼即可。

  第一,插入字符法 新建一個Word文檔,無論用什么輸入法,先輸入生僻字的偏旁,用鼠標選中,然后選取菜單命令“插入→符號”,窗口處于選擇狀態的,就是字庫中生僻字偏旁,后面都是與這個偏旁有關的字,可能會找到你想要的字。

  第二,全拼輸入法 全拼輸入法收錄了很多生僻字,但只適用于自己知道讀音的生僻字。

  第三,Adobe Photoshop CS造字法這個方法稍微復雜一點,其實就是做個小“圖”。

  漢字凝聚了悠久的文化,不能因為一些技術原因就取消了。俗話說,活人還能被尿憋死?只要愿意,辦法總比困難多,關鍵是看服務態度的問題。心中裝著群眾,再難的姓氏也能找到解決的途徑,雖然麻煩一點,花費的時間多一點,但這也是考驗服務人員的為民服務質量優劣的選項。另外,國家智庫特別是電腦軟件專家也該著手創建新的、更完整的字根表和建立新的字庫了。

  胡子民

  ■三言兩語

  ●當地的村婦說:“丈夫一張銀行卡都沒有,錢都是我保管。”想管錢的嫁過去吧。

  ——牛廣江

  ●哪個銀行那么差,我用五筆都能打出來。

  ——靳祥

  ●中國姓氏復雜,除了大姓以外,有很多小姓和怪姓,如:毒雞、醋、油、門、劉付,很有意思。

  ——張鈞

  ●哈哈,對奇怪姓氏的人有特殊的好感。

  ——連偉

  ●我有個朋友姓母親的母!我們開始都叫他母哥!可怎么叫都覺得別扭,有的就改叫小母,又覺得像叫保姆(有個小品里演的)。慢慢發展,我們現在親切地稱呼他為母母!親切又不別扭。每當個別男同事用特別溫柔的語氣呼喚他的時候,他都覺得特別毛骨悚然。

  ——劉小外

  ●姓這種東西不是物以稀為貴嗎?越是稀少越是高貴,越是偏僻,越是有典故啊。我們老師說了,看上去奇怪的姓往往之前是名門望族呢。

  ——張小倩

  ●不作為啊。

  ——孫清雅

  ●根據資料顯示,關于鉏姓的淵源說法較多的為,鉏姓,出自夏王朝中期有窮鉏氏國著名神箭手羿。好高大上的感覺!

  ——王葛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北京晨報(2014-07-08)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