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7月10日電 (記者 朱曉穎)“中國明清城墻”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已八年之久,如今仍在“申遺”路上苦苦排隊等待,最新消息是,眾多城市推舉南京作為牽頭“申遺”城市。10日,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認為,“苦等八年”之難,是現代文明投入與古典文明形態未站在同等高度——現代文明投入奇缺。
賀云翱是此次中國明清城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文本的起草人、主持者。他表示,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要素,是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經濟發展必須達成高度“和解”,“中國明清城墻”既在“預備隊”中,說明其古典文明形態是達標的,欠缺的是現代文明投入:科學技術、法律法規、公眾認知等。
八年前,江蘇南京、陜西西安、遼寧興城等古城“打包”申報明清城墻項目,并順利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申報“隊伍”不斷壯大,至2012年增至六省八地,包括:南京城墻(江蘇省南京市)、西安城墻(陜西省西安市)、荊州城墻(湖北省荊州市)、襄陽城墻(湖北省襄陽市)、臨海臺州府城墻(浙江省臨海市)、壽縣城墻(安徽省壽縣)、興城城墻(遼寧省興城市)、鳳陽明中都皇城城墻(安徽省鳳陽縣)等。至今年,廣東肇慶、福建長汀、河北正定、河南開封也表達了加入申報城市的強烈意愿。
賀云翱表示,中國排隊“申遺”的項目很多、有40多個,“誰先成熟誰先得”;申報牽涉面之廣,使其已不僅是一次專業行為,更為一場社會運動,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社會成員都在其中,在申報中需形成合力。
南京明城墻是中國明清城墻的典型代表:有600年歷史,被稱為“世界第一大城垣”,外廓城周長超過60公里。但申報上也存在諸多不足。
賀云翱舉例說,當下南京明城墻跨區分頭管理,有文物、建設、園林、旅游等部門多個“婆婆”管,經費投入、專業人員不足,保護監測科技水平跟不上等,“這些問題都要完善”。
對南京部分新建“假城墻”、“假城門”的質疑,他表示,只要達到可識別性、可逆性、盡量“原裝”的要求,可基本滿足申報條件,即:因倒塌而新修復的墻體、原有墻體能夠肉眼識別,拆除重建時,不影響原有文物安全;沒有一定必要性,盡量不修復,保持“原裝”。
他認為聯合申報城市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并建議分批申報,“先成熟的先報,條件不具備的后報、擴展原有項目。比如京杭大運河申遺時,有數百個預選點,但最后提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只有58個點”。
賀云翱表示,目前已完成申報文本編制工作量的60%,預計年內完成主要編制工作。但申報成功進度取決于每個城市進度,無法推斷,也無定論,“可能是五年,也可能是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