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南京7月16日電(記者鄭晉鳴 通訊員許佳佳)中華百貨商店發票、大昌林記鐵工廠、才記丁鴻發煤號……近日,以“發奉墨香”為主題的民國發票資料展在江蘇南京美大紙行舊址開展,展覽展出了180張民國時期南京各行各業的手寫發票。這些發票,不僅反映出當時南京商業發展水平、物價水平、稅收等狀況,還可以折射出當時通貨膨脹、送禮開發票等社會現象。
走進美大紙行舊址,玻璃櫥窗內是一張張泛黃的老發票。時間是從民國三十五年到民國三十八年,即1946年到1949年之間。這些發票的收藏者王灝良告訴記者,那時候發票叫“發奉”,所有的“發奉”都是純手寫并蓋上印章,貼上印花稅票。
“每張‘發奉’背后都有故事,而把這些發票放在一起看,則能看到更多東西。”王灝良說,比如,把100多張當時太平南路沿線商家的“發奉”擺在一起,可以基本還原出1946年到1949年間太平南路沿線的商業格局。原來的太平南路基本上是從現在的健康路到中山東路,這條街上有中華書局等幾百家商戶,集中了飲食、文化、儀器、設備、儀表等。從這些民國發票可以看出,當時,太平南路沿線非常繁華。
記者發現,從這些發票的數額來看,當時的通貨膨脹程度十分驚人,例如,修個自行車輪胎要5萬法幣,買個籮筐要16萬法幣。南京鶴林鮮果莊在開發票時,清楚標明“大蜜橘十斤,64萬元”,付款方是“新安公司”,連用途“送禮”也寫在了上面。此外,從這些發票中,還可以看出當時的納稅軌跡,比如,有好幾張發票的背后全貼滿了稅單,這說明,當時稅賦已經很重,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從3年前開始,王灝良就開始搜集這些民國發票,談及原因,他說,這些發票,不僅能見證南京的歷史變遷,更體現了濃濃的人文關懷。“仔細看這些發票,上面大多有‘寶號’‘臺照’這些我們早已不用的詞語。如果是某個單位來購買東西,那么就會在對方單位名稱下面加個‘寶號’,以示尊重。有時還要加個‘臺照’,這是對簽名蓋章的一種尊稱。”王灝良說。
有專家表示,民國發票上的蓋章其實是一種已經消失了的“印信文化”,每張發票都要手寫,考驗開發票者的書法水平,并且充滿了人與人的尊重,這是當下機打發票所無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