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9月,坐落在青州市區郊外的井塘古村,迎來了一年中的旅游旺季。這也是56歲的村民孫世榮最樂于見到的光景。去年,他在建筑工地干活時摔傷了腿,今年也就沒有外出打工,只好從山上采摘中草藥、樹根等,向外地游客兜售賺取收入。
如今,這個有著500多年歷史的明代古村落,已經開發成青州市的旅游景區,但依然有280多戶村民居住在石頭建成的古屋中,保留著原生態的生產和民俗。孫世榮的兒子卻跟其他210多戶村民一起,搬遷到了山外新規劃的民居中。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在這個古村和諧“并行”。
長期以來,我們的鄉土古鎮、古村落以及名勝古跡的保護與開發,都面臨著兩難選擇。如果完全依靠政府補貼,那么財政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如果通過招商引資等“市場化”運作模式,往往會使得古跡的文化氣息成為功利主義的“殉葬品”,并伴隨著當地群眾的利益受損和游客連連“喊冤”,得不償失。
歷史文化村落應該交到誰的手中進行保護?我認為,古村落保護不能僅僅依靠政府,不能為了保護而保護,必須把當地人的利益納入保護開發計劃中,注意維護古村落居民的切身利益。同時,當地居民也應成為古村落保護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動的“拆遷”對象,這樣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從井塘古村來說,幾百年的傳統民居建筑是保護對象,而村民的原生態民俗何嘗不是呢?政府部門在開發旅游景點進行經營的同時,村民本身也可以形成一個競爭有序的古村落保護市場,誰的價格公道,誰的信譽出眾,誰便將贏得更多的游客。而只有當地老百姓受益了,他們才能更積極地參與到保護中去。
在煙臺,沿著海邊走到煙臺山下,就可以進入朝陽街區。這里大理石鋪就的地面、灰磚青瓦的多層建筑,與遠處林立的高樓大廈形成鮮明的對比,展示著獨特的魅力。早在100多年前,這里就是繁華的商業地段,薈萃了幾十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群落。
目前,煙臺市已將朝陽街區定位為商業步行街,許多建筑被一些商鋪租用。但是,不少商家為了利益,私自對舊址的內部進行改造,在一些典型的膠東傳統民居中,原本寬敞的四合院里面又搭建了許多房子,院子里同樣亂糟糟,顯得十分擁擠。
對于這些現象,當地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頗感無奈:“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對這些產權都重新進行了分配,有的屬于企事業單位,大部分還都在老百姓手中。如果產權不能收歸國有,即使國家出錢進行整修,過不了多久還是會被破壞。”
在蓬萊市,萬壽、西關兩條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面臨同樣的問題。蓬萊市住房和規劃建設管理局規劃處副主任侯興華說:“基本上每一戶都自己安了防盜門窗,還有些人家干脆把原本明清時代留下來的青瓦屋頂換成了紅瓦屋頂。”由于這些老房子的產權在個人手上,給文化街區的管理和保護造成了一定難度。
這些事例告訴我們,只有保護了居民利益,才能真正起到保護古村落以及歷史文化街區的作用。而傳統文化和古樸民風要想得到真正保護,必須有廣泛的民間力量的參與,讓群眾成為保護、管理的主體之一,讓村民自主保護、管理自己的村子,而政府有關部門進行必要的支持、宣傳和幫助,而不是與民爭利或是包辦代替,更不要進行純粹商業性的開發。 □ 王紅軍 劉子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