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青天,不寒不暑。綠樹紅瓦,可舟可車。”90多年前,康有為先生為青島市南區寫下這句名言。今天,走進這個依山傍海的青島主城區,我們發現,除了康有為先生筆下的天生麗質,她又多了一份極具文化和時代氣息的秀外慧中。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也是一個區域發展的軟實力。”青島市市南區區委書記王久軍說,“市南區作為青島市的發源地,擁有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國際一流的濱海岸線、渾然天成的城市風貌,在文化強區建設中,我們有傳承提升、有融合創新,但是不管怎樣,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要落腳在文化惠民上,要讓市民成為幸福生活的主角。”
文化視角推動道德建設
“宣傳欄上叔叔阿姨們的事跡很感人,我要向他們學習,將來做一個有滿滿正能量的人。”在市南區珠海路街道善化路社區,11歲的小學生單荷指著社區休閑廣場上的“四德”宣傳欄對記者說。
“除了大型宣傳欄,我們在整個社區樓院單元門口還安裝了266塊迷你‘四德’漫畫宣傳牌。”善化路社區居委會主任郭瑞華介紹,“這些漫畫很接地氣,有左鄰右舍互送餃子的,有營業員多收了大媽買菜錢追出來還錢的,深入淺出,小孩子都看得懂。”
扎根基層16年為群眾義務宣講、被中宣部授予“全國理論宣講先進個人”的周保章,“感動青島十佳人物”、資助寒門學子的“裸捐大爺”周寶存,義務為新市民子女辦起小課堂的“愛心奶奶”王玉貞……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活動中,市南區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讓許多先進人物的典型故事在群眾中廣為傳頌,成為城區道德建設的強大推動力。
“我們一直以文化人的發展理念和大文化的發展視角來提升居民素質,通過這幾年的精心培育和引導,公民道德建設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打造了一方有靈魂、有內涵的文化高地。2014年,市南區獲評山東省‘文化強省建設先進區’稱號。”市南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陳偉告訴記者。
基層文化走向時尚高雅
“這是我們剛出版的新書,全是原創的!”記者來到市南區湛山街道鹽城路社區采訪時,正趕上社區里的“小白樺”文學社為剛剛出版的《白樺林文集》搞宣傳。“小白樺”已經出版了兩本散文集,收錄了社區文學愛好者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的百余篇文章。文學社負責人陳祥泰告訴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對我們這些文學愛好者是莫大的鼓舞,以后更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
“這個社區住著很多外國人,孩子們對雙語閱讀的要求很高。為了滿足需求,我們引進了兩萬多冊中英文圖書,都是原版進口的精裝書目。孩子們在社區里就能讀英文原著,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國際化。”在珠海路街道香港花園社區,寶德中英文兒童圖書館的負責人左海紅忙碌著。
“我們成立了宋文鐸工作室,讓多才多藝的宋老師教大家剪紙、繪畫、泥塑和書法。”談起社區文化建設,市南區八大關街道辦主任孫靜頗有心得。八大關轄區里住著很多大學教授、音樂家和藝術家,街道辦通過舉辦國學、文學知識講座以及合唱團、器樂團演出等,讓這些文化能人充分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幫助社區居民提升文化和道德素養。
“全區65個社區管理服務中心,每個中心面積都在1000平方米以上,都配備了文化活動場館。”提起市南區的社區配套建設,陳偉非常自豪。充足的投入,讓市南區的社區文化建設全面開花,社區文化生活從淺層的簡單粗放走向深層的時尚高雅,形成了“一社區一特色”的品牌格局。
文化經濟相得益彰
“青島第一美食街——劈柴院,‘駱駝祥子’博物館,山東省第一家創意產業園,第一家私人公益美術館,各類藝術館、音樂廳、書店……”市南區委常委、副區長李欽坤介紹,在公共文化建設領域,市南區形成了大處壯闊、小處用心的格局,居民走出家門,不出15分鐘就能找到各種高雅的展覽場館或文化演出場所。
打造文化強區需要體制完善、政策支持,更涉及資金保障、產業協調、人才吸引和民生需求。針對在市南區投資興業的文化企業,政府通過項目補貼、貸款貼息、后期獎勵等方式予以扶持,2013年發放獎勵扶持資金326萬元。同時,區政府每年拿出專門資金對考核中處于領先的文化旅游企業進行獎勵,目前已累計發放獎勵資金200余萬元。
此外,針對小微文化企業,市南區通過官方微信、微博、網絡等集中宣傳,整合營銷環節,扶持小微企業做大做強,還為小微企業搭建了融資服務平臺,與銀行合作推出“小貸通”“創業一站通”等金融產品。該區還與中國海洋大學、青島科技大學等駐青高校聯合,組建“青島文化創意產業專業人才實訓孵化基地”,年培訓6000人以上。數據顯示,2013年市南區五大文化產業園區聚集相關企業600余家,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61.6億元。
在文化強區的建設中,讓文化和經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市南區打造了獨具特色的發展樣本。(本報記者 劉艷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