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淮北:凸顯歷史遺存價值 探索城市轉型之路

2014/11/13 9:54:03 點擊數: 【字體:

淮北:凸顯歷史遺存價值 探索城市轉型之路

淮北:凸顯歷史遺存價值 探索城市轉型之路

 

    編者的話:對于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而言,如何知難而進,實現蛻變轉型?答案會是各不相同。曾經是國家重要煤炭基地,如今煤炭資源短缺的淮北正積極探索實現城市轉型的路徑。柳孜大運河遺址的發掘以及與此相伴的宋代蘄澤古鎮、石山孜遺址等歷史遺存的存在,為淮北籌謀轉型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淮北人透徹地理解“歷史為根,文化是魂”的真諦,為大運河文化遺存的發掘與保護作出了重大貢獻。柳孜大運河遺址已成為中國大運河世界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運河文化為支點,推動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一個新淮北將從此崛起,精致淮北的理想藍圖將化為現實。淮北對城市轉型的積極探索,必定對資源短缺的中國城市乃至世界城市具有啟示意義。本期刊出郭云修、余麗、朱永德的文章,以期讓讀者對淮北古城轉型有全面的認識。

    撥霧釋疑的隋唐大運河遺址

    郭云修

    1999年柳孜運河遺址考古成果豐碩,震驚中外。中外媒體十分關注,柳孜運河遺址被國務院批準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家文物局評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2年經省文物局、淮北市政府申報,國家文物局批準立項,按照專家學者的建議,柳孜運河遺址進行了二期現場考古發掘,并列入“候選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評審為“安徽城市發展十件大事”,新的發現,更加展現了運河遺存、運河文物的奪目光彩。柳孜運河遺址的兩次成功考古發掘,其重要文物學術價值特點鮮明:

    一是柳孜運河遺址的發現解決了通濟渠(汴河)的流經路線這一歷史懸案。

    關于通濟渠的流經路線有的史料記載,從洛陽以東黃河口至開封后,與古汴河分道折向東南,經商丘、永城、柳孜、宿州、泗縣、泗州入淮河。柳孜運河的考古發現證實了這條線路是正確的,它與古汴河相比大大縮短了行程,成為貫通黃河與淮河、長江水系的重要通道。由于通濟渠與古汴河是兩條不同的人工運河,其流經路線也不同,古汴河過商丘向東經蕭縣、徐州入泗水。因此文獻中關于通濟渠的走向及流經地點,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柳孜運河考古證明了通濟渠的確切走向,起到了補史證史的重要作用。

    通濟渠自開鑿以來,成為隋、唐、宋三代聯系中原和東南地區的交通運輸大動脈。當年的運河上“公家運漕,私行商旅,舳艫相繼”。“運漕商旅,往來不絕”。柳孜考古充分說明了這一歷史文獻記載的真實性,這條運河保證了西安、洛陽、開封等三代京城的物資供應,私行商旅促進了全國的物資交流和旅游業的興起,由此而帶來了運河沿岸城鎮商業興起和運河經濟帶的發展。柳孜運河考古成果表明,當年的柳孜鎮人口眾多、客流如云,既是漕運中轉碼頭,又是較大的商品集散地,相傳這里有九十九座廟、九十九眼井,一派繁華景象,同時也為研究當時漕運制度、交通水利、造船業、陶瓷業以及商品流通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柳孜運河遺址作為中國古代運河遺址的典型代表,既是重要的人文景觀,又是特殊的文化資源,對其切實加以保護利用、再現當年運河風采,對于弘揚中華文明,推動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意義。

    二是柳孜運河遺址考古發掘的古船,有力印證了隋唐大運河作為漕運大通道運輸工具的巧奪天工。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解決交通運輸問題,以保證京城和北方諸多城市及軍隊的物資供應,溝通南北交流。據文獻記載,當年運河內來往船只是船頭接著船尾,盛況空前,一派繁華景象。這次柳孜運河遺址發現的8艘木船個體,均順河道方向南側沉沒,船與船之間距離很近,有的相互迭壓。

    三是柳孜運河遺址通過考古發掘基本上可以確立北宋早期(公元10世紀)的運河兩岸石筑臺體,是大運河沿岸重要的橋梁建筑遺址。

    柳孜運河遺址右岸(南岸)石筑臺體長14.3米,寬9.2米,高5.05米,保存較好;左岸(北岸)石筑臺體,長12.7米,寬7.7米,殘高4.5米。兩者相距18.7米,形制和砌筑方法相同,初步判斷建于北宋早期,專家初步認定為運河橋墩,與清明上河圖上的虹橋相似,這是難得的實物發現。

    南岸石筑臺體迎水立面的下方河道中,發現若干一端削尖的木樁,木樁直徑30厘米左右,最長5米,為北宋時期木構件,推測可能為橋上用料。北宋時期(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大運河右岸河堤遺址坡度為45度左右,其河坡中成排的木樁遺址,印證了史料中的“木岸狹河”,即采用木樁密集排列打入河中的方法,使河床束窄、水深加大、水流加快,以改善航運狀況,并起到沖刷河床、減輕淤積的作用。它證實了宋代治汴實施的“木岸狹河、激流沖沙”,將隋唐大運河由80米縮為40米的史實。

    四是柳孜運河遺址出土的大量古陶瓷為唐宋元陶瓷業的生產、運銷及外銷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材料。

    陶器是中國人民的偉大發明,中國被稱為瓷器之國,遠在商代就已發明了青瓷的燒制技術,至唐宋瓷業已發展到繁盛時期,全國各地都建窯場燒瓷,通過水路運銷國內外,柳孜大運河遺址發掘出土了南北各大窯口的瓷器就是一個例證。柳孜運河遺址出土的瓷器有黃釉、白釉、青釉、黑釉、醬釉、白地黑花、影青等釉色。器表多素面,少數模印,劃花、刻花、三彩、窯變色斑、點彩、貼花等。器形以碗數量最多,其次是罐、缽、盞、盤、盒、三足器、杯、壺等器物。從瓷器的釉色、造型特色分析,初步可辨認的窯口有秦窯、蕭窯、烈山窯、宣州窯、古州窯、景德鎮窯、建窯、長沙窯、越窯、耀州窯、磁州窯、鈞窯、臨汝窯等10多個窯口。陶殘片上萬件,完器數千件,非常珍貴,有些非常罕見。由此可以看出,柳孜運河遺址出土的隋、唐、宋時期的瓷器數量最多,也有金、元時期的瓷器出現,其數量之巨、窯口之眾、品種之豐富,十分罕見,為唐宋陶瓷業的生產、運銷及外銷等盛況提供了難得的實物例證,同時為柳孜運河遺址罩上一個奪目的光環——“運河瓷”。

    五是柳孜運河遺址二次考古發掘,剖解了隋唐大運河的橫斷面,為運河道的形成、構造研究和申遺工作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柳孜運河遺址二次發掘的啟動自2011年11月開始,市、縣政府積極配合遺址范圍內的拆遷安置工作,為二次考古發掘創造了良好的條件。2012年2月,考古發掘人員進駐工地,為發掘做前期預備工作。此次發掘的目的有四:一是要了解大運河在柳孜這一地點的形成、通航、發展、淤塞以及廢棄的歷史變遷過程;二是確認原石筑臺體的性質和用途,確認其建立、使用和廢棄的年代;三是了解河道的寬度、河堤的時代和位置,河堤或河坡上相關的遺跡以及河道內文化埋藏沉積過程;四是為大運河2014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供現場展示點,為遺產保護工作提供更加詳細確切的資料。

    柳孜隋唐運河遺址第二次發掘自2012年2月18日開始,2013年5月基本結束。經過前期清表工作后,首批布探方20個,規格10米×10米,面積共2000平方米,按照田野考古操作規程進行發掘。發掘深度6米左右,其中1層為近代地層,2層為明清地層,3層至7層為金代(南宋)地層,8層至15層為北宋地層。已清理出的文化層清晰可見,遺跡比較豐富,通過這些遺跡可以大致了解運河的形成、使用、淤塞、廢棄的整個過程。重要遺跡有:運河河道、木船、灰坑、兩岸河堤、兩岸石筑臺體、河道中間的石板路通道等。出土大量遺物,器物的質地有瓷、陶、石、銅、骨、鐵等,器形有瓷碗、瓷壺、瓷球、陶盆、陶球、陶鈴、骰子、瓷圍棋子、象棋子、骨簪、鐵矛、銅錢、石球、石錨等。瓷器殘片數以萬計,可復原的遺物達3000余件。

    此次發掘運河河道總體解剖了34米。河道內地層堆積中有一層紅膠泥,分布于整個河道內,厚度20厘米至30厘米。紅膠泥層位之上的地層是青灰色淤泥層,含大量磚石塊和瓷片等遺物,紅膠泥層之下為黃沙層,較純凈,包含物較少。初步判斷紅膠泥層應該是運河使用期間最后一次形成的淤積,其上的層位是運河廢棄之后形成的堆積。紅膠泥層為第7層。從第7層至第15層的地層堆積情況推測,截止到第15層,運河至少有3次較嚴重的淤塞,使河床不斷抬高。河道中間的石板路道,初步判斷,是在運河廢棄不用之后修筑的。柳孜運河遺址發掘的大量遺跡、遺物是當時人類活動的真實反映,為我們了解當時人們日常生產、生活、審美取向以及商品生產流通等情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我國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淮北市隋唐大運河文化研究會顧問劉慶柱在多次考察柳孜運河遺址后,感慨地說:“柳孜運河遺址和洛陽含嘉倉遺址對于中國大運河來說,是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世界遺產保護專家、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副主席郭旃考察柳孜運河遺址后,認為:“柳孜運河遺址是隋唐運河通濟渠段最具觀瞻價值的考古現場,極具保護價值和申遺潛力,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在保護好遺址本體的前提下,進行展示,讓更多的人領略大運河的魅力和風采。”我國長城、運河保護泰斗、著名古建筑專家、淮北市隋唐大運河文化研究會顧問羅哲文先生生前多次來淮北考察柳孜運河遺址和市博物館館藏的大運河文物,為祝賀淮北市隋唐大運河文化研究會成立,特親筆題詞:“運河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應當很好地進行研究,為大運河保護與申遺做出更多的貢獻。”他還欣然為淮北市題寫了“中國隋唐大運河博物館”9個金色大字的館名。

    隋唐大運河經過考古發掘之后,其所在地濉溪縣為保護這一具有經典價值的地下博物館,做了大量細致扎實的工作,特別是在大運河申遺的關鍵階段,濉溪縣與淮北市聯合,于2011年啟動并完成柳孜二期考古及保護展示范圍的征遷安置工作,同時對遺產區周邊環境進行全面整治,美化遺址環境,提升遺址品位。為了有效地對遺址本體加以保護和展示,讓更多人領略到大運河的魅力與風采,濉溪縣政府克服時間緊迫、經費緊張等困難,完成了考古保護大棚的建設,其精彩的設計和精致的工程為遺址增添了亮麗風景,更為大運河申遺成功做出了獨特貢獻。

    淮北市委書記肖超英在出席淮北市隋唐大運河文化研究會年會時說,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一系列重要論斷,我們一定要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繼承和弘揚運河文化,保護和利用運河文化,展示獨具魅力的淮北運河特色文化。特色孕育生命力,特色增強吸引力,沒有特色就難有起色,沒有特色就難以出色。運河文化代表著淮北悠久的歷史文化,抓住了運河文化這一特色,就抓住了淮北歷史文化的核心。我們一定要繼續堅持差異化、品牌化、特色化發展的理念,把文化建設的工作重點放在利用資源優勢、培育地方特色上,更加突出具有淮北特色的運河文化,不斷豐富運河文化神韻、擴大運河文化影響力,為實現精致淮北的美好藍圖努力奮斗!

    (作者系淮北市政協原主席、淮北隋唐大運河文化研究會會長)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4-11-13)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