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琤
曾經,這里是一條條青石板鋪成的街巷;那被風剝蝕了的碎瓦青磚,藏留著浙江諸暨人少年時的打鬧和嬉戲。如今,它已華麗變身,成為一座城市的縮影和符號,這條承載了諸暨歷史與文化、生活與夢想的“長弄堂商業步行街”在原址上復興,背靠陶朱山,沿人民中路,長約1千米,北接大橋路,南至紅旗路,總建筑面積5.6萬余平方米。由6個區塊內部形成多條巷弄,構成完整的一縱多橫的商業網絡體系。
“古韻巷弄”中的江南風情
長弄堂,春秋戰國時即已形成,至今有兩千多年歷史。在諸暨,向來有“甩掉討飯棒,不可忘記長弄堂”的俗語。長弄堂是一條老街,緊挨山下鐵路線,自諸暨火車站廣場西施大街11號起,往北到177弄向東折,與人民路連接,在明清時很繁華。舊時街上官宅臺門較多,市井生活豐富,街道空間變化有序,為市區僅存的一段歷史街區。
老街的街巷體系由南北走向的主街加上與其垂直的巷道組成,再加上與主街平行的幾條弄堂,共同打造出脈絡清晰的道路網,沿主街每不到百步總有一處尺度宜人的開放空間,在這里街坊鄰居每天都上演著一幕幕生動的家常喜劇。
2008年以來,在諸暨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經過市政府與綠城集團在原址近6年的聯合打造,長弄堂項目從立項、設計、開工到建設營造,經歷了堅持、保留、傳承、創新和精致營造的過程。
在11月初舉辦的“長弄堂商業街示范區”開放慶典暨“中國城市商業文化示范項目”授牌儀式上,綠城集團諸暨市越都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魯俊華介紹了長弄堂項目的改建情況,“現在的長弄堂步行街,延續了古街的空間格局,基于諸暨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典型的江南傳統商業街為原型。長弄堂不僅繼承新中式的內外品格,更在于其突破功能限制,將主題商街與新中式風格進行有機結合,提供悠閑、有格調的新都市消費體驗。”
目前,長弄堂商業街是諸暨市唯一一條集聚“歷史人文底蘊”的特色街區。以“古韻巷弄”為線索,在還原諸暨古越都老弄堂建筑風貌的基礎上,形成匯聚街面民俗生活體驗、娛樂休閑、特色商品、中西餐飲、情景再現等業態的“院落式情景消費街區”,貫穿項目的兩大街區定位各不相同,在業態業種的設置上科學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繁榮,長弄堂以咖啡、酒吧、中西餐飲和特色商品零售為主,光明巷以茶吧、書吧、甜品、情景式餐飲、中式觀景、民俗再現為主,體現了時間序列的層次性。
其中特色餐飲街不僅首創了環廊式雙向導人流的雙首層設計,還建造了庭院式餐廳和下沉式廚房,將人流、車流、物流分離的設計在國內也較為領先。目前眾多特色商家正陸續入駐諸暨長弄堂。
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綠城集團商業運營管理公司總經理王倩介紹:“在設計過程中,我們對空間、時間上進行層次分明的定位細分,并針對不同客群的消費需求和地方消費傾向進行綜合業態配置。”
當初在項目設計的過程中,對長弄堂的改造以商業步行街為主體定位。雖然最終表現為“弄堂”的形式,但是長弄堂商業步行街與原有的長弄堂住宅區在單體建筑布局上有著根本性的不同。
商業步行街首先應滿足商業的使用要求,同時具有現代性,能夠適應現代商業和人們生活購物的要求,突破目前流行的“假古董”式的傳統舊城商業街改造模式,使這一街區具有現代氣息的同時又能讓人感知傳統文化的意蘊。設計構思創造全新的改造模式,這并不是目前國內常有的以“復古”為主要方式的舊城改造模式,新的商業街應當具有當今的特征,因為材料、建造技術都與古代不同。“新長弄堂商業街從原有的住宅中提取要素,從形式上模擬江浙商業空間,在設計手法上保留長弄堂歷史街區街、巷、院落的空間形態,以現代手法還原中國傳統建筑意象,讓游客在購物過程中體會到現代與傳統結合的、似曾相識的空間特征,給人全新的感受。”王倩說。
“2008年,我曾到過長弄堂,那時我很擔心這條老街的未來,是否會像眾多城市開發建設的結果一樣,文化遺產所承載的城市記憶被推土機抹平。我希望每座城市都留下古街,讓每一條古街都能留住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中國社區商業工作委員會主任董利對此深有感觸。他認為,打造一條老弄堂,不是諸暨文化傳承的結束,而是一個開始,如何讓老弄堂成為城市的客廳,光有空間和外形還不夠,還要有人氣,讓這里熱鬧起來,這需要時間來培育,更需要經營者下功夫,把諸暨的文化傳統注入長弄堂的生命中,讓中外游客能從這里體會到城市獨具的歷史肌理和文化氣息。
古街應以文化脈絡為起點
“一條商業街不僅見證了城市的凄涼與繁華,還不斷演繹著新的市井鄉情。目前,國內能保留下老街的城市不多,而正是老街的存在和發掘,讓城市煥發出新的活力,例如杭州的清河坊、蘇州的觀前街、成都的寬窄巷子,北京的南鑼鼓巷等,這些改造維護后的老街現在無不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們。”董利說。
文化內涵不僅是一條商業街的重要支撐,也是一座城市的重要支撐,城市的建設與規劃,應以文化脈絡為起點,先給人以歷史文化的認知,最后才是商品。
在改造過程中,如何將整體布局與商業運作充分結合?魯俊華表示:“我們從許多江南傳統的商業區,如西塘和烏鎮等地方找到了經驗。這些傳統江南小鎮有一個共同特點是每家店鋪都不是很大,但非常連續,一家緊挨著一家,在柱廊的連接下形成延續的商業街。這樣不難發現,形式本身并不重要,它只是商業的一個用法,在功能價值實現的同時形式本身就自然流露了。因此,我們把長弄堂和商業結合起來,一、二層都是長弄堂的形式,互相穿插,最終做成一個復合式的商業區,并在二樓預留出廣告展示的墻面。整個設計通過一種通透亮麗的對比形成商業街的特色。同時,結合江南的生活習慣,注重沿街的造型,比如說三角形的屋頂等,這種改造是讓穿梭其中的人不僅有視覺上的回歸,而更重要的是從空間上體味到江南的感覺。”
魯俊華認為,項目開發者必須認識到街道的功能屬性與精神屬性。從文化的角度理解一條街道為人們帶來的生活態度、個性色彩、生活方式等。在過去幾十年里,國內具有歷史沿革和傳統的街道是一個逐漸衰落的過程,近10年來,人們才開始對街道文化進行理解和思考,并有新的街道建立。如果能把街道的這些屬性展示出來,就超越了一般功能性的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