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周易
湘中有釀紅薯酒的習慣。紅薯酒味甜、潤喉,總是有一縷淡淡的清香,如清洌的泉水,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酩酊大醉。晚清時期,清朝著名大臣曾國藩的九弟、湘軍虎將曾國荃,就如一壇土氣的紅薯酒,以他獨特的個性書寫了他的一段歷史。
在遇艱難險阻或寒冬季節(jié)時,紅薯酒接地氣,樸實而有烈性。曾國荃本是鄉(xiāng)村一儒生,因國家正處亂世,他拔劍而起,肩負起了掃除天下混亂的重任。1856年初,曾國藩被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率所部圍困在南昌一帶,處境險惡,正處“道途久梗,呼救無從,中宵念此,魂夢屢驚”之際,在家讀書的曾國荃投筆從戎,招募三千湘勇,赴江西援助兄長,在吉安打敗石達開,開始了他成名第一戰(zhàn),自此成為曾國藩的嫡系部隊。
紅薯酒雖平淡無奇,但在戰(zhàn)爭高手看來,就像大巧若拙、大道至簡的高明戰(zhàn)術。曾國荃作戰(zhàn)勇猛,敢于攻堅,同時很注意方法和謀略,尤善于使用看起來簡單卻很實用的挖壕圍城戰(zhàn)術而讓太平天國談“曾”色變,素有“曾鐵桶”之稱。1860年6月,決定太平天國最后命運的關鍵戰(zhàn)——安慶攻堅戰(zhàn)拉開序幕,曾國荃率湘軍8000人進逼安慶。他用一貫擅長的方法,在安慶城外挖了長壕,造成包圍之勢,斷其軍糧。由于安慶地處要沖,一旦丟失,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就岌岌可危,因此雙方都極力搶奪此地。戰(zhàn)爭格外慘烈,曾國荃最終攻下安慶,為進攻天京準備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清廷以曾國荃“智勇兼施”賞加其布政使銜,并賜黃馬褂,還給了他一個“偉勇巴圖魯”的稱號。此后,在攻打天京的過程中,紅薯酒般的烈性和平奇被曾國荃發(fā)揮到了極處。1862年5月,曾國荃率湘軍在天京城南門外的雨花臺扎下營寨,開始在城外深挖壕溝,廣筑防御工事,全力出擊。在援軍不多,部隊又遭遇瘟疫而大量減員的情況下,曾國荃死命擋住了太平軍攻擊,靠2萬軍隊擊退了號稱20萬的太平軍援部,始終堅守著包圍圈。1864年7月19日,曾國荃命令部下點燃埋在天京城墻下面的3萬斤火藥,炸倒城墻,曾國荃所部從缺口攻入,終于攻破天京。曾國荃被加太子少保銜,被封一等伯爵,但因為放縱士兵屠城,受到官紳的非議和清廷的追究。在此情況下,曾國荃遣散部屬,告病回到原籍。
紅薯酒終究是百姓飲用的養(yǎng)生之酒,終歸還是要回歸人們,造福民眾。曾國荃回籍后,心緒不佳,不久得了一場大病。在深刻反思后,1866年又奉清廷之諭,接連擔任湖北巡撫、陜西巡撫、山西巡撫之職。他盡心盡職,以實現(xiàn)他挽狂瀾于既倒、兼濟天下的壯志。1877年,曾國荃在任山西巡撫期間,正逢晉地久旱無雨,赤地千里,曾國荃多方措款、籌糧,竭盡全力辦理救災度荒事宜。他除了組織設粥、放賑救急外,還自身帶頭捐贈,先出家資10萬元,采買米粟,同時要求屬下在民間宣傳好“窮者不能生存,富人也無法安享富貴”的道理,積極動員晉商和富人大戶慷慨解囊,募捐糧食和銀兩。以太原為中心的晉商大戶,許多院落至今留下了曾國荃表彰捐糧事跡的墨寶。據(jù)史料記載,“曾國荃先后賑銀一千三百萬兩、米二百萬石,活饑民六百萬。”當?shù)匕傩諏λ卸鞔鞯拢藿ㄉ粲枰约o念。
曾國荃雖以武將揚名,但他骨子里是文人,特別重視文化教育事業(yè)。當聽到湘學大儒鄧顯鶴無錢刊刻王船山書籍時,他出資刻印。據(jù)王闿運《邗江王氏族譜序》所記:“國荃出二萬金,開局江陵,盡搜船山遺書,除有避忌者,悉刻之,于是王學大行。”湖湘文化由此復興,曾國荃此舉功莫大焉。
站在曾國荃的故居“敦德堂”前,喝一碗土氣的紅薯酒,品讀曾國荃的功過得失,一種來自湖湘大地的芳香讓人格外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