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派建議加大資金投入留住村民
現存傳統村落大多位于偏遠山區,經濟發展相對薄弱。一些傳統村落中的人口不斷“外流”,造成常住人口減少,出現“人走屋空”的現象。建村于明朝初期的房山區水峪村,因為“空心化”嚴重,甚至當年主要由男子表演的古中幡,如今也由村中留守的婦女接替了。
現狀 男子外出打工 女子留守耍中幡
如今在北京,不到水峪村也許很難看到這樣原汁原味的明清古宅了。水峪村黨支部宣傳委員李如拉說,水峪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最大的看點就是未經修飾的原生態古民居。不過,其中不少小院都鎖著院門,來自北京市政協的調研數字顯示,水峪村古民居院落的空置率達到了95%。
耍中幡是老北京的一項絕活兒,水峪村中幡會始建于明代晚期。與眾不同的是,水峪村現在是女子耍中幡。李如拉無奈地說,水峪村以前也是男子耍中幡,只是后來很多青壯年男子都外出打工,為了不讓這門傳統藝術失傳,很多留守婦女就肩負起傳承的任務。
分析 生活條件差 致使大量青年外出
市政協調研后發現,本市共有行政村3938個,經過普查符合傳統村落認定條件的僅有52個,而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僅有16個。由于傳統村落大多位于偏遠山區,經濟發展相對較為薄弱,現有資源難以滿足本地居民不斷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一些村落的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工作生活。北京晨報記者就了解到,水峪村很多孩子在外學習畢業后,幾乎無人想利用村中傳統資源謀求發展。
■委員建議
傳統村落保護要以人為本
民革黨員、市政協委員萬建中表示,傳統村落保護要重視以人為本。之所以很多老百姓對自己的居住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就是因為單純地保護建筑,與他們的生活聯系并不緊密。政府應該不斷投入資金,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滿足他們的基本生活條件。要讓村民在保護中得到實惠,主動參與保護。
農民翻建新居應享受補貼
農工民主黨黨員于穎指出,雖然傳統村落有文物建筑,但并不是所有的古民居都是文物。政府可以拿出一種特色民居的標準設計方案,農民按照這種特色翻建自己的新居,改善生活條件,應該享受政府補貼。這樣既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又使傳統村落的風貌得以傳承。
晨報記者 王歧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