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至南宋延續1700年 遺存豐富蜀岡古城址候選十大考古新發現 初評候選項目將產生25項進入終評
本報訊(記者 陶敏)揚州城遺址為目前國內沿革歷史較長、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遺址之一,在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昨天,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候選項目公布,本報曾報道的“江蘇揚州蜀岡古城址的木構及其他遺存(戰國至南宋)”名列其中,參與角逐。據悉,初評候選項目將通過投票產生25項進入終評。
考古發掘10個月,出土大量文物
2014年3月-2015年1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揚州唐城考古工作隊發掘了揚州蜀岡古代城址北城墻西段東部豁口及其兩側,發現了木構水涵洞及其他遺存。發掘面積約1100平方米,清理出了不晚于漢代的木構水涵洞、不早于漢代至晚唐楊吳時期的陸城門東邊壁和水竇、南宋時期的水關和陸城門跡象以及相關的夯土遺存,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鐵刀和陶器殘片、漢剪輪“半兩”銅錢、漢至唐代的磚瓦及陶瓷片等遺物。
年代序列完整,蜀岡古城發展縮影
考古專家表示,揚州蜀岡古城址的木構及其他遺存從戰國至南宋延續了近1700年,遺址的年代序列完整,是揚州蜀岡古代城址發展的縮影,是新時期認識蜀岡古代城址的基點,也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技術的重要資料,體現出了在雨水較多的南方地區因地制宜的筑城技術。不晚于漢代的木構遺存,全國罕見,保存完好,用材體量恢宏,制作考究。木構遺存之上不晚于漢晉南朝的遺存,為探尋楚漢六朝廣陵城提供了依據。隋唐時期的遺存,則可能是史籍中記載宇文化及兵變弒煬帝事時提及的芳林門,為江都宮城的探尋提供了新線索。各時期的水道資料是了解城市布局的重要線索,更是探尋邗城和大運河關系的關鍵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認為,“揚州唐城考古工作隊揭露出蜀岡古代城址北城墻西段城門遺址,初步推測該門址可能與隋芳林門有關,特別是不晚于戰國時期的木構水涵洞遺存,結構考察,實屬罕見;自戰國至宋代遺跡的發掘,為認識揚州城的歷史變遷提供了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