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武漢2月6日電(記者夏靜 光明網記者張晶 通訊員連紅、席奇峰)日前,湖北省文物局組織專家赴湖北大冶銅綠山四方塘遺址,對其2014年度的考古成果進行驗收并進行學術討論。專家們一致認為,四方塘遺址發現的冶煉遺跡、墓葬等,是銅綠山考古發掘41年來乃至整個中國礦冶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在許多方面填補了中國礦冶考古的空白。
四方塘遺址是2012年專家在對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新館建設選址時發現的。它的東、南、西三面被山岡環抱,中部為冶煉遺址區,東南為墓葬區,塵封于高低不一的梯田耕土下。經過兩年多的搶救性發掘,考古隊發現了春秋和西漢煉銅遺跡、宋明時期焙燒爐、春秋時期墓葬區等,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
“38座春秋時期墓葬,是此次考古工作最大的亮點之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樹祥介紹,墓葬區與之前銅綠山發現的采礦和冶煉遺址一起,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古代礦冶生業體系,有助于研究和展示古代礦冶生產流程和產業鏈。
從已清理的30座墓葬中,出土了銅、玉、陶制文物及鐵礦石共計56件,多數為首次發現。陳樹祥說,春秋時期銅綠山的生產者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楚人是管理者,越人和吳人主要干采礦、冶煉的體力活。
墓葬中不一樣的葬俗正說明了這一點。這些墓葬,有的將陶器有意打破,下葬時將部分殘器分別放置在棺蓋上北側或棺內;有的則將陶器、礦石分別放置于邊龕中。隨葬青銅武器、工具和玉器的墓均不隨葬陶器。這種葬俗既暗示了墓主人為不同民族,又顯示了生前不同的職業和身份。墓葬及出土物既有顯著的楚文化特征,同時吳越等地方文化因素十分明顯,與楚文化中心區域的文化有著一定的差異。
墓地的發現,為解開春秋時期銅綠山的國屬及采礦、冶煉生產者民族、職業身份等謎團提供了科學依據。
考古人員還在遺址上發現了東周冶銅遺跡、春秋時期和西漢冶銅遺跡、宋明時期焙燒爐遺跡,展現出不同時期的冶金水平,填補了本地區爐子類別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