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鄒平縣南部山區西董街道孫家峪村及附近的山村里,一直傳承著用山澗泉水和黃豆制作酸漿豆腐的民間手工藝,距今已有數百年歷史。孫懷兵是孫家峪村酸漿豆腐技藝的第七代傳承人,也是酸漿豆腐制作工藝作為非遺的傳承人。
孫懷兵說酸漿豆腐制作工藝不同于用鹵水和石膏做的豆腐,是采用傳統酸漿點制。酸漿就是在豆花凝結后舀出的清漿,經3-5天乳酸菌的發酵而成,因而在制作過程中,不用在豆腐里添加任何物質,保留了豆香的原本味道。豆腐的制作過程為手工制作,有選豆、浸泡、磨漿、殺沫、濾渣、煮漿、點酸漿、豆花成型、壓包濾水等十多道工序,做出一塊豆腐至少需要3個小時。
整個過程中最關鍵的是用酸漿“點豆腐”,就是用上次留下來的酸漿一瓢瓢均勻地點灑在煮沸的漿鍋中。點酸漿時,需要兌清水,一般點到三遍時,豆漿便會凝結為豆花,這時要看豆花出來的火候和老嫩程度,原先都是孫懷兵的父親親自來做,后來就讓孫懷兵替代了。等豆花開始翻滾時,便停火,把豆花舀在事先準備好的模子中,濾水壓實,半小時后,鮮嫩醇香的豆腐也就在這傳統的工藝中做了出來,成為山村村民的可口菜肴。在做豆腐的過程中,有兩件事要做,一是在停火舀出豆花之前,還要把鍋里的清漿預留出來,作為下次的酸漿用;二是在點酸漿前,汁鍋煮開后,便成為豆香濃郁的豆汁,人們都喜歡這時喝一碗濃濃的豆汁。而豆腐做出來后,每人還會割一小塊,蘸著醬油嘗鮮,這種清香會印在每個山村人的記憶中,不管走到哪里,都不會忘記家鄉祖祖輩輩留下來的酸漿豆腐的味道。
經過數年的嘗試,孫懷兵最終在北京做出了家鄉味道的酸漿豆腐,并以酸漿為特色制作了各式各樣的菜肴,獨特的豆腐宴吸引了眾多城里的食客,也傳揚了豆腐里的傳統文化。
(董乃德 撰文/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