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州縣紫金山一座700多年前的寺廟,背后的絕壁上雕刻有三藏取經(jīng)摩崖造像;當?shù)貙W者據(jù)所掌握的資料認為,晉城很有可能是《西游記》故事的重要發(fā)源地
沒有沙僧的“西游記”石刻比《西游記》成書早280年
大云院摩崖石刻造像外景
唐三藏、八戒、白龍馬石刻造像
官員、猴行者、白龍馬摩崖石刻造像
猴行者局部圖
高平炎帝行宮西游記木雕
孫悟空手持的不是金箍棒,八戒手里拎的不是釘耙……在澤州縣柳樹口鎮(zhèn)東中村南的紫金山上,文物部門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一座700多年前的寺廟。讓人驚奇的是,寺院背后的絕壁上,雕刻有精美的三藏取經(jīng)摩崖造像。《西游記》成書于明萬歷元年(1573年),19年后出版,距今有400多年歷史。根據(jù)所掌握的資料,晉城市學者裴池善認為,這些元代《西游記》人物石雕的出現(xiàn),加之在當?shù)嘏c其相關的實物及民間傳說等資料相佐證,晉城很有可能是《西游記》故事的重要發(fā)源地。
澤州縣柳樹口鎮(zhèn)東中村南的紫金山上有座古廟,廟名為大云院,創(chuàng)建于元代。
5月5日上午,記者跟隨退休老人趙海發(fā)登上紫金山,一座面闊三間的明清風格的大殿出現(xiàn)在眼前。坐東朝西的大殿為三圣殿,南北兩側分建耳房。南面的石壁下,立有五通明清時期的石碑,最早的是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的《重修紫金山老師洞大云院碑記》,但這些碑文中并未提到大云院的創(chuàng)建年代。
山崖石壁上,出現(xiàn)許多人工開鑿的小方形石洞,趙海發(fā)說,這些都是寺院建筑所用的卯榫結構,可以看出,原來的大云院并非現(xiàn)在模樣,當時規(guī)模應當不小,現(xiàn)存的三圣殿是2005年村民們集資重新修建的。
順南側耳房的石階繞到大殿背后,有座方形石洞依崖壁而鑿,名為“老師洞”,深約2米,內置石榻,是僧人修行之所。石洞前一通石碑躺倒在地,碑首散落一旁。石碑為《重修老師洞記》,落款為“大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
“古名之老師山者……山半有洞甚異,亦從山名者。”紫金山又名老師山,洞從山名,所以稱“老師洞”。“從碑文來看,應是先有老師洞,后有大云院。”趙海發(fā)說。
從石碑文字可以看出,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就有禪師道逸居洞修行。金天會八年(1130年),在洞前建三圣殿,應為大云院的前身。金皇統(tǒng)元年(1141年)周弱水在此隱居。金末由于戰(zhàn)亂,“老師洞”、三圣殿荒廢。直到元至元九年(1272年),道凝禪師來此隱居。
沿“老師洞”南側山崖邊緣拾階而上,前方壁立如削的陡峭山崖上,出現(xiàn)一方形平臺,一窟石刻造像雕刻崖壁之上。整個石刻長約2米,水月觀音側身端坐石龕內,右腳抬起踏在佛臺之上,左腳踩踏蓮花,兩名力士分立一旁,獅子、麒麟恭順身旁。可惜的是,水月觀音像上半身被毀,佛容難覓。
“三藏取經(jīng)”石刻,雖然分列“觀音經(jīng)變”之下的南北兩側,但整個石刻所呈現(xiàn)的內容卻融為一體。南面為手持笏板身著朝服的官員、猴行者、白龍馬;而北面則是雙手合十的三藏法師、八戒和馱經(jīng)馬。
仔細觀察石刻的細節(jié):三藏法師面部虔誠,禮拜觀音;頭戴僧帽的猴行者雙腿交叉站立,右手置于額前“手搭涼棚”,作觀望狀,左手執(zhí)棒形法器;壯碩的八戒肩扛長桿,左手執(zhí)桿尾,桿頭挑雨傘、葫蘆形水壺,右手牽馬,馬背馱經(jīng)書。
再仔細觀察兩匹白龍馬,造型卻不相同:猴行者身后的白龍馬,背上只有馬鞍及馬鐙,四蹄落地,在低頭悠閑吃草;而八戒身后的白龍馬俯首遙拜,身披韉褥,前左蹄高抬,揚蹄行走,似為三藏坐騎。
與《西游記》中人物相比,石刻中看不到沙僧,卻多了位峨冠博帶的官員。
這座摩崖石刻創(chuàng)作于何時?在水月觀音的佛臺的正中,記者看到一行題記:“時大元至元三十年歲次癸巳季春上旬有六日住持大云老人道凝鐫觀音之記。”題記中的時間落款,恰巧與“老師洞”前的元代的《重修老師洞記》相吻合,這說明,這尊摩崖石刻造像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
晉城多處地名與《西游記》有關
“大云院西游記石刻造像的發(fā)現(xiàn),是首次在晉城以石刻的形式描寫了唐僧取經(jīng)的故事。”5月6日上午,晉城市考古專家、市遺址專題調查隊隊長裴池善告訴記者:“由于其產(chǎn)生時間為元代,而《西游記》成書在明代,據(jù)此推斷,晉城乃至上黨地區(qū),應為西游記故事重要的發(fā)源地。”
裴池善覺得,這座摩崖石刻的發(fā)現(xiàn)說明,西游記故事當時在晉東南地區(qū)廣為流傳,后來被作者收錄到一起創(chuàng)作小說《西游記》。
裴池善查閱資料得知,《西游記》成書于明萬歷元年(1573年),流傳至今的最早版本為“明刊金陵世德堂”版,刻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離作者吳承恩逝世僅十多年,也是最接近于吳承恩原著的刻本。從其他相關資料也可以得知,《西游記》成書前,有關西游記的版本已經(jīng)很多。“也就是說,吳承恩的《西游記》是在詩話、雜劇、評話等的基礎上,整理、加工后創(chuàng)作出來的。”裴池善說。
就大云院西游記摩崖石刻的時間來看,雕刻的時間就比《西游記》成書早280年。
在裴池善看來,晉城與《西游記》故事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在晉城的歷史上,有一條明代以前就開通的“南陽絲綢古道”。在沁水縣土沃鄉(xiāng)南陽村至陽城縣董封鄉(xiāng)十幾公里的古道中,群峰疊嶂,林木茂盛,溶洞成群,地河縱橫。從古到今,這里有關西游記人物的傳說不絕于耳:土沃鄉(xiāng)馬后園村是弼馬溫養(yǎng)馬之處;在馬后園村旁有條東西流向的流沙河;流沙河的北岸有個村子叫高家莊,莊子的背后有個不足30戶的高老莊;高家莊對面有個褚家莊,原名“豬家莊”;褚家莊旁有條“洞子溝”,溝內有“紅孩兒洞”“蜘蛛洞”“牛魔王洞”“八戒洞”“狐仙洞”等九妖十八洞。
雖然西游記故事傳說在國內流傳盛廣,但別的地方與其相關的實物并不多見,晉城境內的一些寺廟中卻能發(fā)現(xiàn)相關的內容。
5月7日,記者前往高平市神農鎮(zhèn)故關村炎帝行宮。這座神廟正殿廊檐上,西游記人物木雕赫然其上: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及白龍馬應有盡有,而且還有腳踩風火輪的哪吒形象出現(xiàn)。雖然炎帝行宮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但廟內現(xiàn)存一通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重修炎帝行宮碑》。這從側面說明,這組西游記人物木雕的創(chuàng)作時間,比小說《西游記》成書時間早98年。
無獨有偶。5月3日,特種郵票《西游記》(一)在晉城市陵川縣五行山風景區(qū)首發(fā)。西游記首日封和郵冊的設計者張楠認為,《西游記》中的五行山就是陵川縣的五行山。
“大云院摩崖石刻造像是元代的早期雕刻作品。經(jīng)過多年來的研究和考證證明,《西游記》早在元代以前就被廣泛流傳,它源于民間傳說、后被作家寫成小說的。”裴池善認為,“可以這樣推斷,晉城乃至上黨地區(qū)是西游記故事重要的發(fā)源地。”本報記者李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