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呼和浩特5月16日電 題:通訊:助力“萬里茶路”申報世界遺產內蒙古能做啥?
記者李愛平
“助力‘萬里茶路’申報世界遺產,內蒙古文化廳文物處已致函‘萬里茶道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推進會組委會’,決定開展與此相關的多項文物保護工作。”王大方開門見山的給出了助力“萬里茶路”申報世界遺產內蒙古能做啥的答案。
作為內蒙古文化廳文物處負責人,王大方16日說,在這件事情上,內蒙古政府相關部門事實上在年初即將此提上議事日程。
“為加強內蒙古自治區‘萬里茶路’沿線的文物調查、考古、宣傳、協調工作,內蒙古人民政府在年初即把萬里茶路內蒙古段的文物調查、文物保護、申遺基礎工作,列為2015年以及今后幾年全區文化文物的工作重點,予以部署安排。
深諳該段歷史的王大方說:“萬里茶路與內蒙古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間。”
“萬里茶路的起始時間發生在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以后的第三年(1692年),彼時彼得大帝派出了第一支商隊來到了北京,該商隊由莫斯科出發,經過一年跋涉,由西伯利亞經過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的額爾古納村,到齊齊哈爾,然后南下到達北京拜見了康熙皇帝。”王大方說,隨著萬里茶路的貿易帶來的茶葉,使草原民族的生活得到了改變,可以說是茶葉與奶食的結合,成就了北方民族傳統飲食。
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追尋與編制內蒙古與“萬里茶道”有關文物建筑已成為當地文物部門最重要的事情。
記者獲悉,為更好的推動該項工作,內蒙古近期將由當地文物保護中心在全區文物古建項目庫中,選擇與“萬里茶路”沿線有關的城市、鄉鎮,具體為文物調查、考古工作,列出與“萬里茶道”有關的文物建筑明細。包括:召廟、寺院、關帝廟、清真寺、公主府、衙署、商號、客棧、驛站、車站、長城、關隘、古道、舊街區、古民居、賽馬場、博物館等,為今后開展萬里茶路內蒙古段的文物調查、文物保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除此外,內蒙古計劃重點開展對呼和浩特、包頭舊城、阿拉善盟定遠營古城、中蒙邊境口岸二連浩特市“伊林驛站”,錫林郭勒盟多倫諾爾古城,烏蘭察布隆盛莊等地茶葉集鎮,開展茶葉之路文物古跡和文物遺產調查。
王大方介紹說,在呼和浩特玉泉區,有大盛魁總號的店面、銀庫、商店、伙房等遺址。在包頭市東河區拐子街有包頭召,這是包頭城內唯一的蒙古族召廟。在內蒙古二連浩特市區東北9公里處,有伊林驛站遺,為“張庫大道”(張家口--二連浩特-—大庫倫)萬里茶路上的一個重要遺存。他稱,目前當地文物旅游部門在這里建成伊林驛站博物館,專門展示萬里茶路之路的歷史。在錫林郭勒盟多倫諾爾古城,有與茶葉之路有關的山西會館、關帝廟等文物古建筑。
據悉,內蒙古文化廳文物處計劃通過調查、整理、研究后,把詳細的調查成果向內蒙古政府和國家文物局、萬里茶道申遺辦報告。計劃在2015年下半年,召開一次匯報研討會,向有關領導、專家報告,并聽取意見。
記者了解到,在助力“萬里茶路”申報世界遺產征程上,內蒙古當下已在部分領域中取得了突破。王大方透露說,近期內蒙古文化廳文物處發現一首歸化城(呼和浩特)大盛魁民謠,該民謠記錄了大盛魁小號商人從福建武夷山買茶運到草原的過程,對于研究萬里茶道和茶葉貿易的情況很有價值。
資料顯示,隨著萬里茶路的貿易帶來的茶葉,茶葉與奶食成為北方草原民族的傳統飲食,“寧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是萬里茶道草原上的民謠。
王大方透露,在歸化城(呼和浩特)的晉商,以大盛魁商號最為有名,大盛魁采購茶葉時,由它設在武夷山的小號直接到產地采購。而內蒙古文物人員在今呼和浩特、包頭等地發現有《駝倌嘆十聲》小調,則成為最重要的見證。
據其介紹,進入內蒙古歸化城(今呼和浩特)的茶商在呼和浩特把茶葉再包裝一次,然后用駝隊裝運茶葉箱子,向北穿越內蒙古、外蒙古中間的大戈壁,到達現在蒙古國的首都烏蘭巴托(清代的大庫倫),由庫倫往北走到達中俄邊境的口岸城市--買賣城,今俄羅斯境內和它對應的城叫“恰克圖”(蒙古語,意為“有茶葉的地方”),是俄羅斯、蒙古國之間的邊境城。
“這是中國、俄羅斯、蒙古國的商隊共同開辟和見證了萬里茶路。因此追尋并開展與此相關的多項文物保護工作意義甚為重大。”王大方這樣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