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置縣古陽阿,千年古城譽華夏”——位于山西省晉城市的陽阿古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享有“煙籃縈繞儒道佛,上下書院出棟梁”的美譽。尋著文化的根脈漫步其中,只見古街、古塔、古院、古廟、古閣,鑲嵌于青山綠水之間,煙火人情與自然景色渾然相融。人們不禁追問,陽阿,這座魅力古城長盛不衰的奧秘究竟為何?
形神兼備的獨特表達
“古時大陵曰阿,陽泉水從此流經,故稱為陽阿”,當地的講解員告訴記者。來到古城西門,但見門樓上高高掛著“古陽阿縣”古色古香的匾額,穿過拱形門洞,眼前呈現一條幽長的古街,高墻古樸,深巷幽雅。街地面上鋪的石板飽經滄桑,兩旁林立的店鋪浸透著歲月的痕跡。磚木結構的小樓密密匝匝的,各個門店上方都懸掛著寫有“陽阿”二字的紅燈籠,門面有石墩、石柱、石門坎等,板搭門窗古色古香,柜臺油黑發亮。
走進一條古巷,來到張家大院,見門前旗桿高立,下面置有上馬石,鼓樂臺。里面的套院、穿山院。走在院中磚砌的通道上,有一種“門啟道開又一層”之感。院內的書房花園,雕梁畫棟,飛檐斗拱,琉璃瓦脊,錦窗繡戶,無不彰顯著巧妙構思和風情古韻。
低下頭看見那柱礎,頂著高高的柱子,上面刻著各種各樣的花紋,有獅子,有老虎,有龍有鳳,或粗獷,或秀氣。
拜謁千佛碑,瞻仰針翁廟、媧皇廟、南河庵,瀏覽資圣寺、天柱塔,走上通濟古橋……這里的“一塔兩街四廟八院十六巷二十個閣”,形神兼備,個性鮮明。講解員說:“對古城保護,既有‘形’的保護,又有‘神’的傳承,當地請來專家編制出了文物與古鎮保護總體規劃,先后完成了湯帝廟、東岳廟、香山寺、天柱塔、文廟、吳神廟、老街、關帝廟、資圣寺和12條巷道的修繕,并創建了‘一帶六片’的旅游景區。”
翻開《詩經》《樂府詩集》等,里面不少是以陽阿為曲牌名稱的作品,如“陽阿薤露”“陽阿采薇”等,可見陽阿自古便是蜚聲于世的歌舞之鄉了。如今,古城依然鮮活地留存著原汁原味的生活樣式,傳統禮儀、民俗文化、語言傳統、手工藝、風俗習慣等,流淌出自然、詩意、社會、親緣的文化血漿。人們逛古城、賞民俗、品美食,享受古樸而愜意的生活。參加古城保護研討會的專家認為,避開了“同質化”,張揚出文化個性,才使得陽阿古城生命之樹常青。
鮮活的民俗記憶
“能繡龍,能繡鳳,能繡宋朝一營兵,繡個喜鵲叫喳喳,繡個蟈蟈蹦三蹦”,68歲的非遺傳承人李連伍唱起動聽的《賣針歌》。
“陽阿老城的老針店,大街朝東有門面,油漆柜臺金字匾,招牌掛在門外邊……”喝水,潤嗓,練歌,這是李連伍每天起床后干的第一件事情。如今,他穿著那件祖上賣針時穿的寶石藍外衣,時常出現在街頭,唱到興頭上便耍起甩針的手藝,握五根鋼針,手腕發力一甩,針尖就插在了木板上。李連伍說:“手工制針業興于明末,在鼎盛時期,幾乎家家戶戶制針,有300多個制針作坊。這里的鋼針賣遍全國,還銷到中亞、西歐等地。因此這里被譽為‘九州針都’。”
手工制針業現已漸漸衰落,但妙趣橫生的《賣針歌》依然傳唱在集市廟會、大街小巷,大姑娘、小媳婦圍坐在一起,一問一答,唱白結合,妙趣橫生。近來,李連伍開始著手收集古陽阿民謠,特別是各種《賣針歌》的小調,有的已錄制成了演唱視頻。李連伍說:“這樣做其實不為賣針,只是想把這一民俗保存下來,將鋼針文化繼續傳承下去。現在政府已進行了總體規劃,馬上就要修復‘針都’搞旅游,《賣針歌》將成為‘一臺戲’,成為古城的一張活名片。”
“物華天寶礦產豐,冶煉鑄造皆發達。紫電青霜陽阿劍,水截鴻雁斷牛馬……”吟誦著這些出自陽阿的古詩句,來到吉星山。這里在明清時曾是鐵礦區和煉鐵爐場,山頭山下有密密匝匝的煉鐵爐。據史書記載,那時的吉星山一派繁忙景象:山上鐵爐隆隆作響,爐場內做工的師傅赤身露體揮汗勞作;農戶結伙組成車隊,川流不息地運輸矸礦煤炭。時至今日,這里仍渣山隱現,坩堝尚存。據當地人介紹,現在又重拾古時的“舊夢”,這古代的“煉鐵場”與《賣針歌》一樣,將再現當年的盛景。
把民俗傳承好,讓“民俗符號”重現光華。在今日的陽阿,民眾已成為文化保護的主體:威風鑼鼓依然鏗鏘響亮,大陽古書、上黨戲曲、八音會照樣令人如癡如醉,剪紙、書畫、面塑等色彩紛呈。還有大陽宮廷的饌面、獅子頭、煎餅、油饃等特色風味,依然鮮活地留存于民間。
包容天下的情懷
“戶分五里,人聚萬家;生意興隆,商賈云集……”君泰號的靳家大院、玉豐號的李家大院、咸義號的棋盤院,宜官宜商的霍家大院……一座座商賈大院的布局、陳設、飾畫、文字,無不透出一種“納四方,聚天下”的博大情懷。來到清代開設的咸義亨商號,講解員說:“當年咸義亨商號店鋪開到河南洛陽和山東登州,經銷的鋼針、珠寶、綢緞和布匹,直銷江浙一帶。”
在陽阿的商賈大院里,家家都供奉著被譽為“忠義化身”的關羽,人們遵循著“義中取利、義中取和”的精神。當地的一位文化學者說:“陽阿與山南地北緊緊連在一起。至清代,吸引、接納了晉商、陜商和周邊的商賈紛至沓來。大街上,錢莊票號,郵來驛往,貨如山集,日日集市。‘日進斗金’造就了‘金陽阿’。”
佇立街頭,欣賞著一幅描繪當年陽阿的畫,畫面上商賈云集,書寫著店鋪行當的幡子迎風招展。木市、煤市、人市、棉市、席市、菜市、米市和棗市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在城東的關帝廟,見一石碑上記載:乾隆三十年,境內出名富商大賈有“世隆號”“享昶號”“滋盛號”等12家。道光年間,有“泉生錢莊”“合順錢莊”“大有典當”“嵩林銀樓”等60家商號。清光緒至20世紀的抗日戰爭前,境內有錢莊1座、當鋪2家、銀樓4家、雜貨鋪16家、京貨鋪7家、布店9家、藥店8家、皮坊6家、油房2家、肉店5家、板店3家、煙房1座、茶莊1座。除此之外,還有光華醫院、書店、醋房、染房、照相館、鐵匠鋪、油漆鋪等,總共有店鋪130家,小攤小販20余處。出名的店鋪有“晉鴻昌”鹽店、“白玉堂”雜貨店、“萬聚永”油房、“黃鶴樓”車馬旅店等數十家大商號。操著南腔北調的人們紛紛前來,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長街五里店鋪滿,商賈云集物充沛。七市經辦斗行忙,鋼針鐵貨顯實惠……”這一民謠闡釋著這一“三晉名鎮”與各地締結起的“姻緣”,彰顯出“兼收并蓄,包容天下”的人文性格。
(本報通訊員 秦宏平 李鵬飛 本報記者 邢兆遠 李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