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位于隨州市曾都區文峰塔社區居委會二組的古墓群發掘現場,工作人員正在對墓地內的文物進行最后的搬運清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專家郭長江告訴記者,這個墓群年代跨越春秋至東漢,除出土大批珍貴的青銅器外,還發掘罕見“亞”字形古墓。
在約7000平方米的范圍內,考古人員已發掘墓葬65座,其中土坑墓53座,磚室墓12座。土坑墓大多為東周曾國墓葬,少數為戰國晚期的楚墓。此外,考古人員還首次在隨州境內發現曾國車馬坑,其中兩座車馬坑和一座馬坑,皆為春秋時期,出土兩馬駕和四馬駕,為揭示春秋曾國車馬殉葬制度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教授黃鳳春向記者介紹,此次值得一提的是第18號墓,形狀與古時的“亞”字相同,與“曲”字形曾侯乙墓有異曲同工之妙。黃鳳春介紹,從陪葬器“五鼎四簋”來看,墓主的身份應該是東周時期的大夫。因早期曾遭盜墓,18號墓僅留存東穴的禮器,墓主的尸骸已經不復存在。據介紹,由于逝者身上通常會佩戴玉器,貪心的盜賊為了防止遺漏,于是將墓主的尸骸也一并搬出墓穴,但由于禮器穴緊靠棺木,增加了盜掘的難度,才得以幸免。
郭長江介紹,本次共發掘出青銅、陶、玉等各類質地的文物500余件,其中青銅器占半數以上,種類主要有鼎、簠(音同“斧”)、簋(音同“詭”)、甗(音同“演”)、匜(音同“儀”)、盤、缶等,部分銅器上大多有銘文,銘文有曾、曾子、曾孫等。根據銘文可知,大多為曾國墓葬。
曾國在史書中不曾被記載,但史學界普遍認為,曾國即史書中記載的隨國,文峰塔墓地的挖掘,對確立楚滅曾的確切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據。早在1978年,隨州就發現過曾侯乙墓,出土著名的曾侯乙編鐘。(原標題:湖北隨州大型曾國古墓群出土文物500余件)
來源:中新網 時間:2013-01-20 作者: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