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棗莊3月7日電 (王飛龍 高煥成)一個小小桃仁,竟被精雕細刻成一只鳴蟬,取其寓意名為“一鳴驚人”,拿在手中,禁不住讓人驚嘆不已。
3月7日,在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各塔埠街道官莊社區居民張永家中,記者看到一枚枚微小的核桃仁或桃仁,在張永的手中卻成了一個個寶貝。不大的工作室里,擺滿了他精心制作的各種作品,有寶瓶、寶葫蘆、平安鎖、觀音、蓮花、富貴花、壽桃等40多種,其中有一多半是他自己想象創造出來的。
今年42歲的張永從小就喜歡繪畫書法藝術,部隊轉業后對根雕制作產生了興趣。5年前,一次偶然的想法,開始試著在核桃仁上雕刻,而且越雕感覺越好,投入的熱情也越來越大;后來,竟一發而不可收,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核桃微雕上,幾年下來,600多件活靈活現的藝術品在他手中誕生,親戚朋友都愛不釋手,投放市場更是供不應求。
張永說,核桃微雕吸收了石雕、玉雕、木雕、竹刻等藝術精華,以“精、細、奇、巧”取勝。制作過程首先要精于選料,須根據其大小、形狀、顏色進行分類,然后是設計,根據核的形狀進行構思,并將需刻畫的形象在核上進行勾勒,定型后再雕刻、修正、打磨、拋光。核桃微雕創作缺的是原料,平常的核桃仁不能用,得用鐵核桃或東北秋子才行。每年他都要在棗莊到處尋找或到外地去購買。所用工具都是自己琢磨制作的,雖然簡陋些,但用起來得心應手。只是每做一件微雕,短則一小時,長則兩天,手指上老繭起了厚厚一層,特別是時間一長腰部疼痛難忍,有時一不注意刻刀把手劃破,手上留下的疤痕可以說不計其數。
各塔埠街道副主任馬宏英介紹,在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召開期間,張永精心制作的60件核桃微雕精品無不讓人嘖嘖稱嘆。(原標題:棗莊藝人5年琢磨技藝 核桃微雕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