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常州城區段由西北向東北橫穿整個市區,長約23公里,是我國南方運河的典型段落,也是我國最古老的運河之一。
大運河常州城區段曾兩次遷移,奠定了常州城依水而筑、城水相依、人水相親的城市格局,也促進了常州城市、經濟、社會的繁榮與發展。
一分為三穿城而過
沒到常州前,就聽說常州城內城外有三條運河。
大運河“走”到常州,為何會一分為三?對大運河歷史頗有研究的“老常州”陳偉堂告訴我們,這還要從大運河的開鑿說起——
公元前515年,闔閭自立為吳王后,聽從大夫伍子胥的建議,動員民眾,歷數年艱辛,疏拓了太湖上游水域溧陽的瀨水古道——中江,鑿開高淳東壩、下壩的丘陵崗阜,溝通了太湖水域同蕪湖水域的聯系,大大縮短了原先吳國經由長江深入楚地的距離。
公元前505年,闔閭挾重兵溯水而上,水陸夾擊,五戰五勝,一舉攻占楚國的都城郢。
公元前495年,剛繼位的吳王夫差,即賦徭役開挖了自望亭經常州北入長江的江南運河。九年后(公元前486年),夫差再次重賦重徭,開挖了邗溝,接沂水、濟水以通海上,奠定了常州在古代江南水系中無可替代的樞紐作用。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隋煬帝東巡會稽,“敕穿大運河”,并建奔牛閘以節制上游水。
明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時任常州知府莫煒下令在城南開鑿新河,完成了大運河常州城區段的第一次改道,即如今的“明清運河”。
2004年,為了保護運河這一“活態”的文化遺產,常州市又在城南開鑿了新運河,用于航運,城里原來的兩條運河逐漸變成了景觀河。
留下諸多文化遺存
穿城而過的運河,在常州城留下了兩條古街名巷,一名青果巷,一名篦箕巷。
當“大運河申遺中國行”活動的志愿者們站在青果巷巷口時,為眼前的景觀所吸引——在長約1公里的青果巷里,清一色的明清風格建筑——青磚小瓦、高墻深院,宛若常州古城的縮影。巷北側大多為舊時的書香門第、官宦富家,院套宅,宅連院;巷南側多為普通民居,進深20米,夜夜枕運河而眠。
陳偉堂說,青果巷始建于公元1581年,面向大運河城區段,當時船舶云集,是南北果品集散地,沿岸開設果品店鋪,舊有“千果巷”之稱。
青果巷,因百年故居“八桂堂”而聞名。說起“八桂堂”的名人,首推明朝抗倭英雄唐荊川,其次便是清朝常州讀書大戶——莊楷,還有清乾隆年間的狀元、為后人留下許多稀世名畫的著名畫家錢維城和錢維喬兩兄弟,以及革命志士瞿秋白等。
青果巷還號稱“中國進士第一巷”,僅明清兩個朝代就出了進士近百名。“青果巷果真是人文薈萃、臥虎藏龍之地。”洛陽市隋唐大運河博物館特約館員王志軍由衷感嘆道。
篦箕巷是大運河留給常州市民的又一處重要文化遺址。陳偉堂說,位于常州市城西古運河(明清運河)北岸的篦箕巷原名花市街,是古時常州西八景之一的“篦梁燈火”的所在地。
來到篦箕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明清橋梁——文亨橋。在篦箕巷的盡頭,有一通石碑,正面書寫著“毗(即‘毘’)陵驛”三個大字。
據介紹,毗陵驛是清朝時期江南第二大驛,它不僅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的中轉碼頭,《紅樓夢》中的賈寶玉父子也是在這里見的最后一面,為人們留下了古驛紅樓魂的凄美傳說……
“在風俗畫《運河盛乾圖》中,篦箕巷的繁華程度絕不亞于張擇端筆下《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梁勝景。”陳偉堂說。
除古街名巷外,大運河還為常州城留下了其他的文化遺存。如東坡公園里的艤(yǐ)舟亭,相傳乃蘇東坡當時由大運河棄舟登岸入城之地。
保護運河“活態”遺產
數千年來,大運河穿城而過、繞城而行,促進了常州城市、經濟、社會的繁榮與發展。尤其是明清運河的開鑿,更使常州的商業名噪江南。一時間,運河上船桅林立,波光帆影,貨物堆積,人頭攢動。
“常州是清朝漕運名副其實的樞紐。”陳偉堂說,清乾隆五十四年出任漕運總督的管干貞就是常州人,曾在常州指揮無數的漕船揚帆北上,保障了國家的物資交流與供應;近代以來,大運河孕育出常州著名的近代企業——恒源暢;新中國成立后,常州的機械和紡織聞名全國……
常州市文物保護管理中心副書記孫晶晶說,為保護好大運河這一常州人的母親河,近年來,他們從規劃、管理、法規、經費等各個方面建立起大運河遺產的保護機制,管理和守護好這段古老而又新生的運河:一方面,劃定了運河本體保護區和緩沖區域,修整相關河段駁岸,修繕沿線相關的8座橋梁等,維護大運河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另一方面,結合運河南移、運河環城水系暢通等工程,將城區遺產點段、歷史文化街區有機串聯,使運河遺產本體得到全面展示和保護。
“申遺不是終點,保護才是目標。”孫晶晶表示,他們將全力保護好大運河常州城區段這一“活態”文化遺產,助大運河走向世界。(記者姜春暉/文魯博/圖)(原標題:常州:運河兩遷水長流 明清古巷故事多)